巨石之下:索尔仁尼琴的反抗性写作在线阅读
会员

巨石之下:索尔仁尼琴的反抗性写作

龙瑜宬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19.6万字

更新时间:2019-06-21 12:37:01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一生思想的戏剧性转折,引发了国际学界的广泛争议。他最终选定的保守立场,更被认为有着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本文按照历时顺序,对索尔仁尼琴的思想形成与相关创作活动进行了语境化的解读,尝试揭示出从苏联到西方、再到自由化改革后的俄罗斯,作家所卷入的各个具体历史空间都已严重失衡。虽然推崇“中间道路”,他只能不断变化立场,悖论性地以自己激烈的反抗声音去平衡各种一元化思想体系。而索尔仁尼琴对俄罗斯民族传统的回归,不仅不是一种向壁虚构,反而是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深入对话后做出的选择,这也让他的相关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跨文化意义。
品牌:浙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12-01 00:00:00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浙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龙瑜宬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地处西亚的伊朗,古称波斯,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波斯经文典籍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在弘扬民族自强精神的同时,彰显道德与智慧,历来为世人所瞩目。不言而喻,古代“丝绸之路”曾在相隔万里的中华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谱写了两个伟大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长期友好往来的历史篇章。
    于桂丽文学37.4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识”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为方法,进入马华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年)空间,从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探讨二十年间马华文学思潮在主体性建构焦虑中由“马华文学”向“文学马华”的审美嬗变。在这种审美形态的转换中,文艺副刊始终作为马华文学权力场域隐形的结构性力量介入和干预其中。而由于“小文学”的马华文学主要栖身在以文化为中介
    易淑琼文学27.8万字
  • 会员
    本书主要对解构批评的基本形态及其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具体包括对解构内涵的分析研究、对解构批评“史”和“论”两个层次上的把握、对解构批评范式的探究,并相对集中地探讨了解构批评的文学观、文本观、批评观、语境观等等。而且,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形态,本书还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对其进行阐释或说明。当然,对于形态的梳理只是本书的一个构成部分。另一个重要的部分,集中体现在对这一批评理论的评判,以及对
    苏勇文学32.4万字
  • 会员
    《先秦文学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述我国先秦文学的基本面貌,包括上古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屈原和楚辞,秦国文学。各章分节介绍主要作品的成书过程、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并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全书框架合理,资料详实,相关内容有及时结合考古发现的新材料,且不少章节文词秀丽可观。不仅有助于中文专业学生和教学工作者用为参考,还可满足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不断
    褚斌杰 谭家健主编文学35.6万字
  • 会员
    本部专著通过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中颇具影响的五位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玛雅·安吉洛、艾丽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格洛丽亚·内勒及其作品,追溯并梳理了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通过对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口述传统、黑人民俗文化和黑人宗教五个方面的研究为读者呈现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基本创作模式,揭示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机制和审美机制之间的联系,为其他族裔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
    胡笑瑛文学23.8万字
  • 会员
    本书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涉及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报章为中心;晚清:报刊研究的视野及策略;文学史视野中的“报刊研究”——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有关“大众传媒”的;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作为“北京文学地图”的张恨水小说;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等。
    陈平原文学22.6万字
  • 会员
    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出路”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命题,本论著试着抓取文学“艺术出路”这面巨网的几个纽结,通过典型文学个案的全息性勾稽呈展,梳理出一个并非面面俱到的探索性答案。论著共分为四章,分别以丰满的文学个例剖解方式深入诠释了四对文学命题元素,即“神秘”与“神圣”、“惨剧”与“悲剧”、“生活”与“生命”以及批评引路方向上的“误读”与“正解”。作为“艺术出路”的一个导引性归途,著者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
    罗克凌文学22.3万字
  • 会员
    本书首先对作者身份焦虑说的内涵进行阐释,侧重于对作者身份焦虑说包含的性别维度进行描摹,试图完成对已有学说的二次阐释和发展。接着探讨了基于性别身份的作者身份焦虑的空间性,并对这种空间性的成因做了分析。重点论述了基于女性性别身份的作者身份焦虑的空间表现,具体包括现实文化空间的女性焦虑表现,思想空间的女性焦虑表现,文学空间的女性焦虑表现。
    沈潇文学21.3万字
  • 会员
    《中国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问题研究》从现当代诗人传记的史料问题入手,辅以文学史料学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由七部分构成,具体包括现当代诗人传记及其史料问题的界定、现当代诗人传记的史料价值构成、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层位的划分、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的实践与应用、传记家的素养与传记史料问题的关系、影响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的其他因素、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的建设与历史展望。
    张立群文学12.3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感性批评,是作者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认为,在西方近现代、当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思潮都被介绍到国内的背景下,小说的阅读、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而是要毫无理论前见地、充分感性地进入小说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之中,进行充分的文本细读,依据小说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细节,随机选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会员
    叙事人称是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是小说叙事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叙事人称,具有非自然性、非常见性、非可靠性等特征。近十年来,西方叙事学界基于西方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叙事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其中尤里·马格林、苏珊·S.兰瑟、布莱恩·理查森、阿米特·马库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同样也存在着这种叙事人称。梳理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场域中的人称使用情况可以发现:诗歌与
  • 会员
    值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黄金时机,我们渴望为晋东南文学研究增添新气象。晋东南地区的文学创作如同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样迅猛,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涌现出了报告文学家赵瑜先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女士等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书写着晋东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自己童年青年的记忆和对当下生活的体验,而且在当地始终有一批在本地享有盛名的作家,诸如郭俊民、刘潞生、索鹏祥、聂尔、宋
  • 会员
    本书全面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关系,并将之总结为三个方面:从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推动了它的空间拓展,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从理论范畴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现实主义范畴的核心资源,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论是20世纪中国文
  • 会员
    冯积岐是陕西第三代作家中的领军人物,本书以冯积岐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传记研究、创作心理学、主题学、叙事学、女性批评、影响硏究与平行研究等维度,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阐释了冯积岐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呈现了冯积岐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 会员
    本书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观点,分析了中西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发展特征、精神内涵及其内容和主张方面的不同。生态化特质首先表现在当代文学的“自然性”,自然被“返魅”、重新获得灵性,那种将自然视为资源与获利工具的观念受到了批判;物种间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从自然规律与保持自然节制等生态主义的核心信念也渗入当代文学中。其次是人的自然性/感性与社会性/理性的关系得到了重整。作者认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