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第十五卷)在线阅读
会员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第十五卷)

王承略 刘心明主编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古籍古籍整理15.3万字

更新时间:2021-12-10 16:48:07 最新章节:藝文四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是《萃编》的后续配套产品,是一部史志目录汇集与整理的大型丛书,对所收之书,每种都精选底本,加以标点校勘,旨在为学界提供质量上乘、便于阅读的版本。
品牌:清华大学
上架时间:2020-10-01 00:00:0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清华大学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承略 刘心明主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古代小说集。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在书中得到较多反映。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诗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南朝宋)刘义庆古籍7.9万字
  • 会员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著作唐以后已经散佚,其《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自清末以来已有多个辑本。本书首次对历代所见习凿齿全部著作进行了辑校与简注。习凿齿的著作一向是治汉晋文史学者必备的案头资料,此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方便相关领域的文史学者。
    叶植 靳进辑校古籍26.1万字
  • 会员
    《文馆词林》是唐高宗中书令许敬宗等编的一部诗文总集,原一千卷,分类纂辑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原书北宋时已散佚,流传在日本的残本有数十卷,许多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冯惟讷《古诗纪》所未载者。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收三十卷,汇集了全部残卷,是目前为止最为齐全的一个本子。笔者整理研究《文馆词林》多年,在《文献》杂志、《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刊物上
    林家骊 邓成林古籍63.6万字
  • 会员
    《拜經日記》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家臧庸的代表作。本書以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進藏氏拜經堂自刻本爲底本,以清費念戀光绪十年(1884)所校清抄本、清阮元編《皇清經解》所轉本属參校本,擇要吸收前賢的相關成果,對《拜經日記》進行標點、校勘和必要的注程,便於學界據以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對研究臧庸及其學術成就在乾嘉考據學和清代學街史上的學術地位,進一步瞭解乾嘉時期考據學、校勘學、訓話學相互
    丁喜霞古籍27万字
  • 会员
    在孔门七十子中,曾参被称为曾子,是对中国后代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孝经》被称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大学》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伦理到政治的人生发展思路,被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奉为人生圭臬。曾子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子时代出现的。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是战国前期儒家一大重镇,
    陈桐生 孙雪霞译注古籍46.5万字
  • 会员
    本书以《国语》为切入点,通过对《国语》学史的梳理来呈现经学史的演变历程。作为一部经学序列中的边缘文献,《国语》是观察经学边界变动演化的浮标。因此,本书将《国语》置于经学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中,通过梳理《国语》在经学史演变过程中各个重要节点的不同境遇,特别是历代学者对《国语》不同的认知定位,寻找《国语》在经学史中的变动轨迹,并探求这种认知差异背后的经学史演变根源,以此确定历代经学的边界,进一步归结出经学
    张永路古籍16.1万字
  • 会员
    本书以《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作为研究对象,对四库“小说家类”的纂修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对纂修过程中的采进、筛选、编校、删改、禁毁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比较研究《总目》的现存稿本、诸阁本、《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和浙本、殿本《总目》“小说家类”提要,勾勒四库小说观念和著录体例的生成历史。
    张玄古籍22.5万字
  • 会员
    1700多年前,战国魏襄王墓被盗,一批竹简古书重见天日,这就是著名的“汲冢竹书”,其中只有一部先秦文献较完整地流传到今天,这就是《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该书记述了西周中期周穆王远征西域的事迹,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全书共六卷。前四卷记述周穆王从宗周出发,北征犬戎,继而出雁门、入河套、祭河伯、登昆仑、会见西王母、狩猎大旷原,最后返回宗周的经历。卷五专记周穆王东巡河南诸地事,是穆王巡狩中原的实录
    王天海译注古籍30.1万字
  • 会员
    清代王琦輯注的《李太白全集》是李白研究最重要的底本之一。當前研究多從文學文獻的角度解讀其版本價值和王琦的文學思想,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研究王琦注釋的成果相對較少。本書立意於此,以語言層面的基礎性注釋和文學性注釋為基本架構,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對王琦的注釋條分縷析,探討了王琦針對不同内容進行注釋的方法和特點,肯定了王琦溯源出處和採用徵引式注釋李白詩文的價值,客觀評價了王琦注本的成就和不足。
    李红霞古籍23.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