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从区划到圈层:国际视野下的京津冀人口发展
更新时间:2022-11-17 16:32:20 最新章节:主要作者简介
书籍简介
在控制城市开发强度、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及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目标导向下,本书致力于探索以圈层结构为基础的大城市人口聚集演进规律及其经济协调关系,以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竞争力同步提升的典范。本书选择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辅以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世界级城市的国际比较,旨在把我国主要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人口高效聚集纳入国家战略大局进行综合考量。本书在圈层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不规则行政区的不可比性,按相同圈层口径对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人口分布进行了国际比较,有利于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区域人口聚集特征和圈层能级。人口圈层分布的实证研究能为国内城市总体规划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以形成城市“内核圈减量、中间圈增效、外围圈夯实”的良性循环。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尹德挺等
- 会员国际经验表明,发展至工业化中后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从无限供给转向短缺,形成“刘易斯拐点”,这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014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降,工资成本快速上升,我国劳动力的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目前,新生代农民工(“80后”农民工)是未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但其人力人类学18.9万字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采用纵向维度与横向维度结合的方式,研究越南封建时期越南华侨华人的历史。其一,论述公元968年至公元1945年,越南丁、黎、李、陈、胡(含“属明时期”)、后黎、西山及阮朝八代封建王朝期间,中国汉族、少数民族移民迀徙越南的原因,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生存和发展。其二,专题探索:越南封建社会末期华人华侨人数的推估;华侨华人的社会组织;越南华侨华人与孙中山民主革命;中越(法)涉及越南华侨华人的政策;越南社科35.2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于热点社会经济议题——“老龄化”问题,创新性提出了“动态人口红利”概念,驳斥了“老龄化”使得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观点,强调转变单纯以劳动人口数量衡量人口红利的观点。更是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于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其中主要包括老年人旅游业、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动态人口红利”理论还分析了对于延长劳动年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于当下中国进行养老制度改革建立更具有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社科28.8万字
- 会员科学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合理支付市民化成本、推动市民化进程的前提与关键。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情境,对市民化成本内涵进行了本土化修正,运用理论分析和方法创新相结合的手段,重新构建了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完善了测算策略框架、改进了测算模型、设计了预测模型,并从多角度定量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各级指标的金额、结构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支付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市民化成本支付角社科16.3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田雪原个人作品文集,收录了田雪原1979~2018年发表的文章,共分为5册,分专题进行论述,分别是解读马寅初新人口论;针对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过剩、乡村人口比例高等特点,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人口“三三制”转移的理论依据等;老年人口建立三养结合的框架体系;近年撰写的绪论、前言等的集合等。全书共约140万字,篇幅较大,观点明晰,集中体现了作者近年对人口政策等问题的研社科157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讨论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任职于华西协合大学的部分学人在华西地区展开的植物研究。作者将这些学术活动置于其时的社会思想情境中考察后指出,这类研究在与同时期博物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交互往来中,从一开始便与华西地区的人文-自然世界发生着较为直接和频繁的互动。而在各种关系互动中展开的华西协合大学人类学研究,逐渐凸显出其以博物学为底色的特征,此一特征在后来华西的人类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延续。社科15.8万字
- 会员本书从中日两国少子老龄化相关问题出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了其应对措施和路径以及效果,探讨了中日两国在少子老龄化领域面临的问题。中日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在人口老龄化特征、人口结构变化、老人福利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精细的制度设计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应及时地借鉴日本经验,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应对少子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社科14.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