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正向养育:家长不焦躁,孩子不厌学
更新时间:2024-06-21 21:15:17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本心理自助家庭养育手册,有助于家长引导孩子远离厌学,点燃自主学习力,最终培育阳光且自律的孩子。全书以正向养育为主题,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叛逆厌学,玻璃心;作业拖拉,催不动;自控力差,坐不住;脾气很大,不服管;爱玩手机,说不了;冲动易怒,高敏感等,给出预防策略和解决方案,可有效缓解家长焦躁情绪,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养育观念,防范及纾解孩子厌学、焦虑等相关难题,让孩子好学、乐学、能学、会学。本书萃取了刘玉新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8年的心理教育精要,其背后是对上万名中小学生的观察、关注与关怀;这也是她30余年的学术体察以及身为母亲的家庭教育实践。本书深入探讨家庭教育中家长情绪管理与孩子学习态度的关系,综合大量研究,分析了家长暴躁情绪的成因及其对孩子心理和学习态度的负面影响,分析了常见的不合理教养观念和“双标”行为等,引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冷静和耐心,做温和而坚定的父母,营造滋养型的家庭环境,以正确有效的方式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以积极的策略帮助孩子应对考前焦虑,与孩子共同面对学习中的挑战和困难。
品牌:人邮图书
上架时间:2024-06-01 00:00:00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邮图书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刘玉新
最新上架
- 会员自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有无数个问题开始撞击父母紧张的神经:我的孩子为什么比别的孩子更晚学会说话?他最近怎么吃的这么少?我全心全意对待他,他凭什么顶撞我?当易暴躁、易焦虑的父母撞上高压力、高强度之下的孩子,家庭战争一触即发。面对这种困境,雅努什·科扎克早早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要求孩子自容自洽,前提是家长先向内安顿自己,不纠结、不拧巴、不慌张。本书旨在引导新一代父母适当“心宽手懒”,不做大包大揽的牺亲子7.2万字
- 会员本书专注于给父母讲清楚亲子沟通的底层逻辑,让父母学会情绪控制,学会与孩子沟通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第1章从沟通诊断开始,分析了孩子不耐烦的原因以及亲子沟通的禁忌。第2章重点介绍了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第3章讨论了设定边界的重要性,包括如何界定规则、设立预期和责任,以及管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第4章至第8章则聚焦于巧妙说话、沟通工具、修复关系、看懂表达以及教会孩子基础的沟通能亲子14万字
- 会员《父母越松弛,孩子越强大》是对“鸡娃家教”“虎妈家教”的拨乱反正。作者以多年教育经验,提出了“松弛感教育”的理念,并为读者介绍了实施松弛感教育的方法和方向。遇事就责备的家庭,只会教出想逃避,胆小,掩盖不足,说谎的孩子。懂得包容的家庭,才会收获一个自信,勇敢,懂事的孩子。孩子有事,一万句“都怪你”,都不如一句“我陪你”,我们都需要包容,鼓励,接纳,要陪伴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父母有事,也别沉默,自己难受亲子6万字
- 会员一个家庭最大的危机,就是控制型的妈妈和隐身的爸爸,养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成为妈妈后,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凡事都要操心,觉得自己既心累又不讨好;总会突然爆发猛烈的情绪;亲子关系难以融洽,经常与孩子陷入“对抗”状态;时常后悔自己的强势行为,想要改变,却不知从何做起……本书正是为在育儿路上跌跌撞撞、不断自省,却又始终怀揣无尽母爱的你,量身打造的一本书。书中涵盖30个在家庭教育中包括学业、生活、心理亲子7.1万字
- 会员为什么很多父母在育儿中感到焦虑?你是不是在面对孩子的情绪失控、写作业磨蹭、玩手机成瘾等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本书针对孩子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各阶段的问题,提出了情绪管理四步法、写作业磨蹭破解术、手机使用三原则等科学的核心方法论,并辅以实用工具和真实案例,帮助父母轻松应对养育难题。实行本书的方法,你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提升专注力,减少手机依赖;同时,也让你重拾育儿信心,告别焦虑,打造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7.1万字
- 会员被家教拖累的孩子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失去松弛感——神经和精神都格外紧张;第二个阶段:开始内耗——心里装了太多事儿,不必要的想法和负面念头占据了大脑,聪明才智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第三个阶段:拒绝交流——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甚至不信任大多数人,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木讷……事实上,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都需要对应的“家教解药”,去纾解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心理危机。当我们需要给孩子以松弛的力量时,亲子16.7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本陪伴家长探索积极养育之道、助力家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书。本书基于家长常见心理困惑,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言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具体化的言语和行为指导。具体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每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分为若干节次。标题统一为某一心理效应和家长的常见心理困惑,结合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进行教育与沟通。本书适合于青少年家长、青少年心理研究者、中小学老师阅读参考,同时也适合于从事教育以及心理培训人员参亲子18.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