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都新城:近代北京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在线阅读
会员

旧都新城:近代北京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

王建伟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历史地方史志23.6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9 19:37:17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将近代北京置放在近代中国大历史的框架之下,截取若干典型事件、现象与文本,通过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多维视角透视,交织呈现北京从一座传统帝都到近代城市演进过程中的纷繁画面。具体内容涵括20世纪初期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初步启动、二十年代北京知识群体面对时代更迭时在思想与行动上的选择、国民党新政权建立之后对北京的政治与文化改造、三十年代北平发展路径的新规划、消费空间与城市文化新秩序的构建、抗战时期北平的文化生态等。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建伟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古代民族与早期国家”,既涉及对东北古族历史地理问题的个案考证,同时也回顾和总结了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相关理论,以及专门梳理了辽西地区早期国家起源研究的现状。中编“考古文化与历史遗迹”,着重以玉礼器、墓葬、城址、聚落、古塔等考古学资料为研究对象,将视野聚焦于东北地区的礼制起源、社会形态、古代建筑和人地关系等问题,并以地方历史遗迹的旅游资源评价为案例对文物的保护与开发途
    王文轶历史16.5万字
  • 会员
    本书为政协江门市新会区社会和法治文史委员会组织编写,利用各类文献档案及口述资料,精选21篇文章,从“红色记忆”和“葵乡人物”两个专题入手,发掘和汇集历史当事人的所历、所见、所闻,阐释了江门新会的红色历史、人物光辉事迹。全书植根于江门新会地方文化,以小而微的视角切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一般历史记载的不足,为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物存证。同时多篇文章书写了革命年代、建设年代的人、事、物,具有积极向上的
    政协江门市新会区社会和法制文史委员会编历史9.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金代上京路整体视角,系统梳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首先扼要地介绍了金代上京路设置沿革及行政区划变迁,其次从金代上京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姓氏、家庭及人口等方面展开专题研究,试图揭示金代上京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发展规律,最后论证了金代上京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以期使读者对金代上京路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孙文政历史29.1万字
  • 会员
    唐宋六百多年间推行的“道路制”影响深远。从唐代的分道到宋代的分路,表面上看是对“道”的扬弃,实则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唐开元末的“江南西道”的划分可谓空前绝后,体现出唐代是整个长江中游以南、五岭以北地域分化与整合史上的关键阶段,宋代则是这种新分化的发展及初步定型时期。本书以唐开元末的“江南西道”的空间范围为限定,对其在唐宋六百多年间地理环境的演变、政区的分化与整合、城市的发展、交通路线的拓展与交通格局
    刘新光历史16.3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关于一座北方小城的地志学。作为融合历史人类学与都市社区研究的尝试,本书借鉴人类学“地志学转向”对世界物质性的关注,运用“地景制作”的概念,通过城市整体空间及历史建筑、公共空间与家园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一座城市的地志脉络,探讨了其中的权力、文化与历史。基于城市地景制作的历史实践,归纳出空间支配的不同类型:帝国晚期的“象征支配”,改革开放之前的“总体支配”,当下的“生命支配”。最后探讨了近代以来中
    刘行玉历史22.2万字
  • 会员
    本书以“重走”为契机、“新知”为归旨,以人类学视角下的田野考察为方法凭借,展现了行走甘南的考察认知。它试图以田野日志为形式,将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与学理思辨相结合,以揭示“重走”的实践特征,达成获取新发现、新认知和新思辨的意义生产。本书聚焦甘南空间、主体和意义的交互映照,以理性考察和诗意体验为特性,意在凸现真实记录和个体想象、情感体验和学术审视的贯通,并在记录、书写、传播和研究的多维融合中,思
    李晓灵 陈新民历史13.3万字
  • 会员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多元、交互与共生的城市,华洋杂处与中西交融。作为铁路枢纽的哈尔滨是一个依水而定、因路而兴的城市。城史纪元是哈尔滨城市史研究的一个关键性和节点性问题。俄侨等侨民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与“建设者”。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条路径(法国、日本与俄国)的结合点。哈尔滨作为一个多元化城市,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国史、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等的学术价值更
    高龙彬历史27.3万字
  • 会员
    《嵩山学刊》(原名《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是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郑州大学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始于2013年,目前已出版发行8辑。自第8辑起,刊名变更为《嵩山学刊》,每年出版1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辑为第8辑。设有经济与社会研究、思想与文化研究、政治与军事研究、研究述评和史料评介五个栏目。秉承“以中国的视野审看河南,用河南的事实解读中国,从厚重历史里延续中原文
    吴宏亮主编历史18.7万字
  • 会员
    民国时期甘肃地方精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面对时局变动,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借用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努力地践行经世理念。在强权政治环境中,他们始终不能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但正是这一群体,极大地维护了地方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作者从众多材料中爬梳、整理出民国甘肃地方精英的社会活动轨迹,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观照群体与时局、群体与社会、群体与新旧转型,力图通过社会群体的研究,体现社会史研究之旨趣。
    谢羽历史16.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