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FBI教你无处安放的“手”之秘密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的情绪发生突然变化时,手部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它就像情绪的“代言人”,随时反映人们的内心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会做出手部小动作,很多人都以为这些小动作是非常不起眼的,没有特别的意义。殊不知,它不仅能向人们传递更多的信息,而且还能细腻地刻画出人们的内心情绪。

第一节 不同的握手动作传递不同的信息

正值假期,FBI特工贝利与朋友去参加一个宴会。可是,当宴会进行到一半时,一位客人突然晕倒在地。本来,大家以为他可能身体不适,可当贝利走到那位客人跟前,帮其检查时,发现他并非晕倒,而是中毒身亡。这让在场的人非常惊慌,大家都议论纷纷。

身为FBI特工的贝利沉着冷静,示意大家都安静下来,并向客人们亮明了自己的身份,随后打电话叫来其他同事帮忙。

在对在场的人进行询问的过程中,贝利特工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他与出现在宴会中的每个人先握手,相互介绍后再询问。

当贝利与一名男侍者握手时,起初,他的手是比较干燥的,但贝利与其谈了几个与案件有关的话题后,再握手以结束谈话时,他的手心就变得湿漉漉的,而且目光一直躲避贝利。他的这种反常表现引起了贝利的注意。贝利故意开玩笑说:“先生,您是刚刚从卫生间洗手回来吗?”那名侍者镇定自若地回答道:“不是的,警官,我天生就是多汗症,经常大汗淋漓的。”

可是,贝利仔细观察他的脸部,却没有出现一星半点的汗珠。因此,贝利推定这名侍者在撒谎,他与这起谋杀案脱不了干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审讯,那名侍者渐渐地扛不住了。最终,他承认了是他在酒中下毒,因为他与那名客人结怨已久。

握手这一动作起源于古代的一种手势——大家见面时会将双手举起,以表示自己没有带武器。现如今,握手已经成为全世界表达问候的通用礼节之一。握手的动作虽然很简单,但是不同的握手方式其含义也是不同的。案例中FBI特工贝利正是通过与那名嫌疑人握手,观察其手部变化,才发现了其中端倪,从而顺利破案。

其实,不仅是在破案中,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握到一只湿漉漉的手,就可以判断对方此时内心十分紧张或焦虑,抑或是试图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礼仪专家建议,当与人握手时,如果自己因为紧张而手心出汗,应该先擦掉这些汗渍,并减少自己手掌与他人手掌的接触面积,一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二是可以掩饰自己的内心变化。

可以说,手是身体表达情绪的一个灵敏部位。不同的握手姿势、力度等也往往流露出不同的内心状态。FBI心理专家认为,每个人在握手时所采取的方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他的个性和处事态度。

与他人握手力度很大,表明此人比较自信、热情、坦率、精力充沛等;与他人握手力度适中,双眼注视对方,表明此人性格刚毅、有责任感、思维缜密,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与他人握手时缺乏力度,手掌比较僵硬,则表明此人做事消极、缺乏干劲,性格内向而懦弱。

加拿大形象设计师凯伦曾说:“握手是一门如此有趣的艺术,它让我们在瞬间产生种种推测和判断,握手的信息是无言的,但它却是那么丰富和微妙。握手是如此的感性,但它却在对方开口之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内心活动。”

既然握手的艺术如此有趣,在此,我们就来全面了解一下不同的握手姿势所隐藏的心理秘密:

握手时采用拉手式

拉手式是指与对方握手时,用手温柔地拉起对方的手。一般来说,是用自己的右手去拉对方的左手,同时,用自己的左手拉对方的右手。有时候,还会增加一个拥抱的动作。FBI心理专家分析,这一动作通常表示握手者希望能够帮助对方,并陪着他/她一起渡过难关。

比如,莹莹得知好友的外婆刚刚去世,她拉着好友的手说:“别太难过了,人死不能复生。”然后,莹莹给了好友一个温暖的拥抱,并一直在旁边陪着她、安慰她。

握手时久久不放

FBI心理专家分析,当与人握手时,握手者总是握住他人的手久久不放,表面看来,此人非常热情,其实他/她意在掌控局面,借此机会谈论自己的话题。比如,当与他人进行谈判时,有的人就会有这种握手动作,而对方碍于面子,只能听他讲话。

握手时比较恭顺

这种握手动作是指将手的掌心向上或是朝左上方的方向伸出。FBI心理专家分析,一般来说,经常采用这种握手方式是表示握手者对他人的尊重和敬仰,或是表示自己的谦和。比如,孙豪是一名销售人员,每次外出见客户时,在与他人交谈前,他都是采用比较恭顺的握手方式。因此,他的客户人脉是全公司最广的。自然,他的业绩也是最棒的。

握手时软弱无力

FBI心理专家分析,当与人交谈时,伸出去的手软弱无力,会让他人感到自己受怠慢。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推销人员上门推销商品时,就会采用这种握手方式,非常不情愿地将手递过去。当然,也有人采取不搭理的态度。因此,礼仪专家建议,当我们与人握手时还需注意手的力度,既不可以太无力,也不能太用力,而是尽量与对方的力度保持一致。

握手时只捏住手指

这种握手动作是指当与他人握手时,只是用手指握住对方的几根手指或指尖,掌心却不与对方接触。对此,FBI心理专家分析,采用这种握手动作的人性格比较敏感,情绪容易激动,但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如果同性之间采用这种握手方式,表示关系比较生疏、冷淡;异性之间则表示矜持、稳重。

除了以上几种握手动作之外,FBI心理专家还为我们总结了握手所要注意的细节:注意握手的时间。一般来说,握手时间保持在3~5秒为最好。初次见面,握手时间不宜过长,而老朋友相见,则可以适当延长时间;男士与女士握手,时间也不宜过长,长时间握住女士的手是很不礼貌的。另外,握手时切忌目光游离,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第二节 拇指:“翘”动内心情绪的大门

审讯室中,两位FBI特工正在审问一起爆炸案的嫌疑人。可是目前,警方掌握的有关爆炸案的证据少之又少,只能寄希望于从嫌疑人口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在审讯的过程中,一位FBI特工发现有名嫌疑人总是下意识地用嘴巴咬着大拇指,而且眼睛不敢与其对视,似乎在努力缓解自己紧张不安的情绪。他的这一动作引起了FBI特工的注意,他们开始对这名嫌疑人集中“火力”审问。

最终,这名嫌疑人在重压之下交代了犯罪事实:他是受人胁迫参与这起爆炸案的。同时,他也供出了其他几名犯罪嫌疑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管我们做什么都离不开大拇指的帮助,它是身体上最重要的部位之一,比如拿东西、吃饭、写字等。除此之外,大拇指在肢体语言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窥探人们内心真实世界的有效途径。案例中的嫌疑人由于内心异常紧张不安,才会不自觉地用手咬大拇指,以此换得内心的平静。FBI特工正是发现了他的这一动作,才对其严加审问,最终抓住了其他嫌疑人。

众所周知,当向他人竖大拇指时,是表示赞赏和敬佩的意思。但在不同的国家,竖大拇指这个动作的含义还不太一样。比如,在美国、法国等国家,在路边伸出大拇指表示搭便车的意思;在墨西哥、荷兰等国家,伸出大拇指则表示祈祷、幸运的意思;而在澳大利亚,对人竖大拇指则是一种粗野的动作。

而向下伸出大拇指,在各个国家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国,这一动作有贬低的意味;在澳大利亚,则是表示讥笑和嘲讽的意思;在美国、英国等国则表示不同意、不能接受的意思;在泰国、缅甸等国则表示失败的意思。

其实,大拇指动作不仅因为不同地域而含义不同,而且不同的拇指动作反映的内心情绪也大不一样。对此,FBI心理专家为我们总结出不同拇指动作所包含的意义:

抓住衣领时伸出拇指

FBI心理专家分析,做出这一动作的人,表明其非常有自信,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对自己的评价很高,对现状很满意。因为大拇指有“首屈一指”之意,因此,一些成功人士总是喜欢做出这一动作。FBI心理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些成功人士拍照片时,总会不自觉地在抓住衣领时伸出大拇指。

竖起大拇指

在日常生活中,竖起大拇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表达赞许之意。大拇指有“第一”“独占鳌头”等意思。FBI心理专家分析,这一动作通常有渲染气氛的用意,是辅助性的手势。

魏杰是一位爱心人士,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大山里做义工,帮助那里的孩子。一天,由于雨雪路滑,他无法在当天回到市里,只能暂住在山里一位淳朴的大嫂家中。

大嫂知道他是城里人,担心他住不惯,就不好意思地说:“小兄弟,我们住的地方比较寒酸,而且也比较小,你先委屈住一晚吧。”魏杰立刻回应道:“哪里的话,是我打扰到你了。”然后,他又竖起拇指,微笑着对大嫂说:“这个地方很温馨,非常不错!”一下子化解了大嫂的拘谨和不安。

咬或者吮吸拇指

FBI心理专家分析,做出这一动作,表示此人正处于紧张不安或是忧虑的心态下,由于惊慌而感到不知所措。通过咬或者吮吸拇指,以缓解内心的紧张。

十指交叉紧握并竖起大拇指

FBI心理专家分析,十指交叉本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但是十指交叉并将拇指竖起,表明自我感觉非常好,也反映出一个人性格比较强硬和自我。比如,有些知名人士在演讲时常常做出这一动作,以显示自我优越感,竖起的拇指意在强调自己是某一方面的权威。

用拇指指向别人

FBI心理专家分析,这一动作有嘲弄和不礼貌的含意,很容易激怒对方。通常来说,很多男性会做出这一动作,以讽刺所要嘲弄的对象。除此之外,做出这一动作的人往往比较自负。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赵宇不知为何与妻子发生了争吵。在众人的劝解下,争吵好不容易才停下来。但是赵宇依然没有消气,斜着身子,用拇指指向其他人的妻子说:“全天下的女人都是这样!”

这一动作让其他女性非常生气,从此以后,她们再也没有同赵宇聚会过。

第三节 “指尖上的心情”:不同的指尖动作

FBI接到一起绑架案,报案的是一位年轻妈妈,她的孩子只有两岁。她声称,她带孩子去商场购买生活用品,可在买完东西去停车场取车时,孩子却被绑架了。她一边向FBI特工悲伤地诉说着,一边使用强烈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焦虑和慌张。

起初,那位年轻的妈妈在讲述事发经过时,十指交叉紧扣着。但是,没过多久,她的手指随着特工的提问而发生了变化:紧扣的力度越来越大,手指的局部区域还出现颜色变化,有些发白。随后,手指开始向上伸直,并不断上下搓动。

这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一位特工的注意,表面看来,这位年轻妈妈似乎非常着急和担心,但是她的动作却传递出了内心的不自信和撒谎的信号。

经过FBI深入调查发现,其实,绑架案根本就是这位年轻妈妈编造出来的。面对诸多证据,她最终承认是自己用塑料袋窒息的方法杀死了年仅2岁的孩子。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指尖上的不同动作洞悉他们内在的心理活动。当人处于自信状态时,会通过一些辅助动作来强调自己讲的话,以让他人听得更明白。反之,当人不自信时,为了掩饰和隐藏自己的情绪,经常会采用某些手指动作来弥补。可是,这些动作往往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从而出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案例中那位年轻的妈妈本想以巧妙的伪装向FBI特工们展示自己是一名受害者,可是,在她讲述事件经过的过程中,她画蛇添足的手指动作却暴露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讲述事发经过时,十指交叉紧扣表明她极度不自信。当特工问及相关问题时,她则手指向上伸直,并上下搓动,这表明她处于不安和压力之下,想以此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FBI特工正是通过这些动作发现了她说谎的蛛丝马迹,从而成功破案。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通过手指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当小孩子想让爸妈给自己买礼物时,总是喜欢十指交叉紧扣,像是在祈祷一样,这是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而心急的表现;当销售人员向顾客推销产品,希望对方尽快决定购买时,就会做出用指尖搓手掌的动作,这表明他对顾客可能给出的回答没有自信。

有研究表明,与那些自信的人相比,不自信的人总是通过增加手指上的动作来祈求获得更多的信心和力量,以安抚自己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

在此,我们就跟随FBI心理专家一起解读不同的指尖动作所流露出的高自信和低自信:

手指摆成尖塔式

即双手的手指张开,做出与合掌非常相似的动作,但并不是十指交叉,手掌也不互相接触。这一动作如同是教堂的塔尖,因此,它被称为“尖塔式手势”。FBI心理专家认为,这是最具自信的动作,能够准确地揭示人的真实想法。如果是在法庭上,证人想要法官、陪审团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完全可以用手指摆出尖塔式动作,这会让自己的证词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在特别法庭上出现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十分钟,但美国亚特兰大的心理学家帕蒂·沃德却通过他的手部动作对其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起初,萨达姆的两只手的手指张开,做出“尖塔式手势”,表明他相当自信,向他人显示自己曾拥有的权力。但后来,他的内心防线渐渐被击溃,做出尖塔式手势的手指开始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祈祷的状态,表明他此刻非常焦虑。

将拇指竖起

FBI心理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一动作经常出现在高度自信的人身上,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高或是对自己目前的状况非常满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成功人士的身上发现,他们在将手插进衣服口袋时,拇指常常伸出口袋,这也是一种高度自信的表现。比如,在办公室中,经常会看到职位比较高的领导在巡视员工时做出这一动作:手插在口袋中,拇指却伸在外面。

十指交叉紧扣

FBI心理专家分析,这个动作是一种极度不自信的体现,表明此人感到非常无助,内心正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同时,随着手指紧扣力度的增大,手指的颜色也有可能发生变化,部分区域会变白,这表明此人的内心更加紧张不安。就像案例中那位向FBI报案的年轻妈妈。

用指尖搓掌心

FBI心理专家分析,这一动作是非常不自信的表现,经常用于缓解人紧张不安的心情。尤其是那些身处困境的人,想向他人提出援助请求时会做出这一动作。

邱明因为投资失败而导致公司无法运转,这让一向好强的他不知如何向亲朋好友开口。

与几个好哥们在一起吃饭时,他由于不知道如何开口而一直用手指搓着掌心。几个好哥们都与他交情甚深,对他的事情本来就有耳闻,当看到他这一动作时,明白他遭遇困境,并且心情非常窘迫。

因此,为了照顾他的面子,在饭局结束后,他们偷偷将银行卡放在他的外套中,并在上面附上密码。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手指动作值得我们了解一下:

用手指做出“V”手势

即伸出食指和中指,而其他手指则保持弯曲的状态,手心向外,犹如英文字母“V”的形状。这个动作是表示胜利的意思,最早是由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发明的。

在二战中,英国与德国对抗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身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就使用了这一动作,表示“victory(胜利)”的意思,以鼓励英国人民和英军将士保家卫国,与法西斯奋战到底。

后来,这一动作备受世人的欢迎和喜爱,风靡全世界,在各种庆祝胜利的场合中人们都会使用这一动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手心向内做出这样的动作,在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则表示一种侮辱的意思。

用手指做出“O”形的动作

即将食指和拇指的两个指尖连在一起,而其他的手指则稍微弯曲而构成“O”形的手势。这一动作表示一切妥当等意思,相当于英语中“OK”的意思。

第四节 了如指“掌”:捕捉掌上传递的信号

审讯室中,FBI特工抓到几名枪击案的犯罪嫌疑人,但是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定他们的罪。正当FBI陷入一筹莫展之际,调查人员送来一些资料。当一位特工将资料中的一个叫“克瑞斯”的人的名字读出来时,其中一个犯罪嫌疑人的手掌不由得颤抖了一下。

这一动作被另一位特工看在眼里,他故意又念了其他几个人的名字,以测试他的反应。此时,那名嫌疑人不为所动。可是,当特工再次提到“克瑞斯”时,那名嫌疑人的手掌不由得再次抖动起来,同时,表情也有些焦躁。因此,特工怀疑这个犯罪嫌疑人与“克瑞斯”必然有瓜葛。

后来,经过特工们的深入调查发现,那个名叫“克瑞斯”的人是个枪支贩子,曾与手掌颤抖的犯罪嫌疑人频繁接触。审问克瑞斯还发现了其他几个涉嫌枪击案的嫌疑犯。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通过眼睛、眉毛等动作洞悉他人的内心活动,却将一个重要的身体部位——手掌忽略了。有研究表明,当人在压力和紧张的环境下,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素之类的激素分泌就会增加,从而引起手掌颤抖。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正是由于处于紧张和压力的环境中,身体会下意识地做出一种应激反应,即手掌出现颤抖,表明他的内心非常紧张。FBI特工正是捕捉到这一动作,才顺藤摸瓜将其绳之以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手掌颤抖的情况: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路上,手掌会不自觉地颤抖;第一次上台演讲却不小心念错了,手掌也会不由自主地颤抖;家人遭遇车祸,正在急救室抢救,守在手术室外的人,手掌同样会不自觉地颤抖起来。这些情况都是由于内心紧张而造成的手掌颤抖动作。

不过,手掌颤抖除了代表紧张、害怕之外,当人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时,手掌也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刚刚下了飞机或者火车,意外看到有亲人或朋友前来迎接,心情异常激动,手掌就会不由得颤抖;买彩票意外中了五百万,手掌也会颤抖起来。

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由于激动、兴奋而手掌颤抖,我们可以主动上前与其分享这份喜悦。

不过,手掌颤抖还存在某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对于一些患有神经性疾病或是长期服用酒精、咖啡因的人,他们的手掌颤抖只是一种病症的表现。

那么,还有哪些掌中秘密是我们不知道的呢?在此,我们就与FBI心理专家一起探索不同的手掌动作所传递的心理信号:

将手掌摊开

FBI心理专家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将手掌摊开表示坦白和真诚。这一动作似乎在告诉他人:“我已经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了。”FBI心理专家曾断言:“判断一个人是否坦率与真诚,最有效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观察其手姿是否双手摊开。”在法庭上,很多证人会伸出手掌以证明自己所说证词的真实性;在教堂中,很多牧师都会左手拿着《圣经》,向教众伸出右掌以示爱心。因此,想要观察他人说话是否真诚,不妨仔细观察其手掌动作。

不过,虽然将手掌摊开表示坦白和真诚,但是有些人在说谎时也会做出这一动作,意在让自己的谎言更加可信。因此,我们还要学会仔细辨别,不仅要看他/她的手掌动作,还要仔细地观察其他肢体动作。因为有的人在撒谎时,虽然他们微笑着摊开双手,但是肢体动作却显得有些僵硬和不协调,比如,瞳孔收缩、笑容扭曲等。

晚上下班回家,丈夫拿着这个月的工资上交给妻子。

妻子问:“全部都上交了吗?还有没有保留?”

丈夫摊开双手,微笑着回答道:“老婆大人,我已毫无保留地全部上交了。”

可是,妻子并没有发现,丈夫脸上堆起的笑容充满了假意。在说话时,瞳孔也不自觉地出现收缩的动作。其实,丈夫私藏了一千块钱。

将手掌隐藏起来

FBI心理专家分析,这一动作通常表示撒谎。它来源于孩童时期,当孩子在撒谎或是隐瞒真相时,就会习惯性地将手掌藏在身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习惯依然没有改变,但成年人并不像小孩那样将手藏在背后,而是下意识地将手藏起来。因此,当我们与人交往时,发现对方做出这一动作,表示他/她说话有所保留,不要轻易相信对方。

6岁的小亮偷偷地从妈妈的钱包里拿了十块钱,妈妈发现后问小亮:“你有没有拿妈妈钱包里的钱?”

小亮将手掌藏在背后,脚不自觉地往后退,摇着头回答道:“没有。”

妈妈知道小亮在撒谎,后来,在他卧室的枕头下面找到了那十块钱。于是,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小亮说:“需要钱要跟妈妈说,不能在妈妈不知情的情况下拿钱,更不能撒谎。”果然,小亮从此变成了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丈夫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妻子从卧室走出来问:“昨晚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呢?”

丈夫平静地回答:“与客户吃饭去了。”

可是,丈夫在说这话时,下意识地将手藏在了口袋中。善于察言观色的妻子看到这一动作后,知道丈夫在撒谎,但并没有拆穿,她知道丈夫去朋友家看球赛去了。

之后,妻子对丈夫格外关心和体贴,慢慢地,丈夫晚回家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第五节 情绪的“代言人”:

无法隐藏的手部动作

FBI接手一起银行盗窃案。于是,主管史蒂夫立刻带着特工们前去调查。经过FBI特工的深入调查发现,这起盗窃案很有可能是监守自盗,银行内部人员作案的嫌疑比较大。于是,史蒂夫将嫌疑最大的几名员工带到会议室一一审问。

当史蒂夫审问银行的业务经理时,发现他的手慢慢地离开了桌面,想要将手藏起来。看到这一动作后,史蒂夫推定他与银行盗窃案必然有关系,他似乎在隐瞒什么。

果然,经过特工们对那位业务经理的深入调查发现,他沉迷于赌博,在赌桌上已赌输得倾家荡产。因为他一直不悔改,妻子也无奈地离开了他。

后来,在FBI特工的仔细盘问下,那名业务经理终于供认不讳:承认是他盗窃银行钱财用于赌博。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的情绪发生突然变化时,手部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它就像情绪的“代言人”,随时反映人们的内心活动。案例中的FBI主管史蒂夫正是发现嫌疑人手部动作的突然转换,从而判断他在隐瞒真相。而且,嫌疑人的动作是一种逃离的动作,想要逃避FBI特工的审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会做出手部小动作,很多人都以为这些小动作是非常不起眼的,没有特别的意义。殊不知,它不仅能向人们传递更多的信息,而且还能细腻地刻画出人们的内心情绪。

比如,与人交谈时,用嘴咬指甲,表明此人正处于内心不安的状态下;手不停地摆弄身边的某些物品,表明此人可能有两种情绪:紧张不安或是心不在焉;手放在脑后,并双腿伸长,身体后仰,表示此人处于放松的心态,或是产生拒绝别人的心理。

那么,还有哪些作为情绪“代言人”的手部动作是我们不了解的呢?在此,我们跟着FBI心理专家一起剖析一下:

双手做出推开的动作

这一动作是指双手抬起,一前一后或是并排向外推出。FBI心理专家分析,这一动作表明防备、拒绝、保护之意。当人遭遇外界刺激或威胁时,会下意识地举起双手,做出推开的动作。

FBI心理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10个人参与实验,并将他们的双眼蒙住,让其在空旷的场地上摸索前进。同时,还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一些障碍物。

通过实验发现,所有人在不小心碰到障碍物后,会迅速地伸出双手做出推开障碍物的动作。做出这一动作是人的本能反应,以保护自己,拒绝或是抵御外来的刺激和威胁。

双手紧握成拳状

FBI心理专家分析,做出这一动作的人,通常情况下是因为被他人的言行激怒或感到很难过,但又不想将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因此,就会采用这种自我压抑的动作来控制自己。

比如,小于因为年终报告没有写完而受到主管的批评。可是,主管在批评时越说越离谱,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可小于为了保住饭碗,双手紧握成拳,以此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

搓手掌

FBI心理专家分析,做出这一动作的人不仅仅是因为冷而搓手取暖,也代表内心的一种期许,期待某件事能够成功的心情。如果搓手的速度比较慢,表明其在下定决心做某件事前,还有些犹豫不决;如果快速地搓动手掌,则表明心情非常急切,对某件事抱着跃跃欲试的心理。

当员工潘怡将自己的计划书交给老板时,她快速地搓着手,希望计划书能够通过,以让自己“一展拳脚”。可是,当她看到老板不紧不慢地搓着手时,她知道老板还需要考虑一段时间。于是,她只好回到自己的工位上等消息。

双手握拳敲打物品

FBI心理专家分析,当人处在后悔和惋惜中时往往会做出这一动作,以此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一动作源自于孩提时期,当孩子在学校犯错后,老师经常会以打手作为惩戒,让学生们感受手部的疼痛,提醒他们不要忘了这个教训。而长大成人后,人们常常会使用这一动作来表示后悔和惋惜。

钱峰是一名销售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谈下了一个大单。可在签约当天,钱峰却因为准备不充分而导致客户愤然离去。错失这一机会,让钱峰深感后悔和惋惜,不禁双手握紧拳头,狠狠地敲打桌子。

双手重叠并握紧成弯曲状

有研究显示,如果这一动作出现在谈判中,表明此人对自己的话题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内心产生了一种挫败感。另外,这种挫败感还会随着双手摆放的位置而发生变化:当这一动作从身体中间部位移动到身体下方位置,表明挫败感在逐渐增加。FBI心理专家分析,这一动作通常出现在焦虑或是拘谨的情绪下。

比如,在电视剧或电影的谈判场景中,如果有人做出双手重叠并握紧成弯曲状的动作,摆放在桌面上,表明另一方想与其再沟通下去是比较困难的。可是,如果他紧握的双手放置在身体下部,另一方便可以乘胜追击,把握机会,尽快结束这场谈判。

双手插在口袋中

这一动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天冷时,有的人会下意识地将双手插在口袋中,以抵御寒冷。但FBI心理专家分析,如果不是在寒冷的季节或是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而做出这一动作,则表明当事人是在约束自己的行为,或是对眼前的事情漠不关心,不想参与其中。

一场大雪过后,道路变得非常湿滑,一位大爷不小心跌倒在地。两个年轻人正好路过,看到这一情景,其中一个小伙子立刻走上前去帮忙,而另一个年轻人则将双手插在兜里,慢腾腾地走上前。

第六节 用手触摸身体部位的“暗语”

罗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FBI特工,还是一位有名的肢体语言学家。每次进行审讯时,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近日,罗尔与其他特工一起审问一名涉嫌谋杀的嫌疑人。可是那名犯罪嫌疑人却矢口否认自己杀了人,还称自己有不在场的证据。但经警方查证,他所说的不在场证据根本不存在。

对于这样一个谎话连篇的嫌疑人,想让其开口说真话着实不易。但罗尔在审讯过程中却敏锐地发现,那名犯罪嫌疑人在说谎话时总是下意识地用手抚摸自己的脖子,眼睛也不敢与罗尔对视。

因此,特工们步步紧逼,最终击破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最后,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经过研究发现,当人在撒谎时,面部或颈部组织会产生刺痛感,导致人们不由自主地触摸。案例中的FBI特工罗尔正是发现犯罪嫌疑人用手触摸脖子这一动作,洞悉他在说谎,从而找到突破口,成功击破其心理防线,让其吐露真言。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用手触摸脖子并说谎的情况:不小心将办公室的饮水机弄坏了,当他人询问时,当事人虽然表面上故作惊讶,但是手却下意识地触摸脖子;丈夫下班去朋友家看球赛,面对妻子的质问,虽然轻描淡写地回答是由于加班才晚回家,但手却不由自主地触摸脖子。

因此,在与他人交谈过程中,发现对方做出这一动作时很有可能是说谎或是言不由衷。即使表面上认可我们,但内心必然还存在抗拒的情绪。

不过,用手触摸脖子除了表示撒谎外,在不同的场合下它所具备的含义也各不相同:

如果用手抓或是挠脖子,表示不确定或是怀疑某事。比如,当领导询问这一计划是否可以实施时,员工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这一动作,意思即是说:“我不太确定。”

如果低着头触摸脖子,则表示恭维之意。尤其是初次见面的男女,当女方提议:“吃完饭我们去看电影吧?”为了博取女生的好感,男生就会下意识地做出这一动作,意在表示:“去哪里都可以,只要你开心就好。”

那么,还有哪些用手触摸身体部位的“暗语”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呢?在此,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用手触摸或拉耳垂

FBI心理专家分析,与人谈话时,如果对方做出这一动作,表明他/她不想听你一直说下去,而是想要打断谈话,趁机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在小学时代时,我们总是先举手后发言,可是虽然有举手的欲望,但是又害怕答不对问题。因此,就会用手触摸或拉耳垂来代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成年后依然保持下来。

FBI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希特勒就特别喜欢用手触摸或拉耳垂,这可能与其幼年的生活遭遇有关,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神经质的特征。

用手揉擦眼睛

FBI心理专家分析,当与人交谈时,对方做出这一动作,表明此人正在说谎。用手揉擦眼睛,是避免自己正视他人的脸,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当对方说话时用手揉擦眼睛,我们要对他/她所说的话的真实性打一个问号。

一对情侣在逛商场。女生正在试一件衣服,试完后走出衣帽间,对男生说:“亲爱的,你看我穿这件衣服好看吗?”

男生一边用手揉擦眼睛,一边回答道:“好看。”

女生立刻生气了,她知道男友在说谎,气愤地换下衣服,离开了商场。

用手拨弄头发

FBI心理专家分析,当人们用手拨弄头发时,表示他们此刻感到孤独和不安。这个动作经常出现在女性身上,被FBI心理专家称为“自我亲密”。尤其是面对男友时,当女性用手拨弄头发,是在向男友传递“希望你多多关心和照顾我”的信息。因此,男性面对这一动作,不应该视而不见,而是要对自己的女友多加关心。

用手揉搓面部或挠头

FBI心理专家分析,当与人交谈时,对方做出这两个动作,表明谈话进行得不顺畅,是一种消极的征兆。用手揉搓面部表明对方对你们所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用手挠头,则表明对方已经出现烦躁的情绪,只是还未爆发出来。因此,当他人做出这些动作时,我们应该换个话题继续谈话,否则会让彼此都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一场相亲会上,为了展现自己的博学多才和见多识广,王涛一直向女方谈论各种政事。但是,身边的女伴却不时用手揉搓面部或是挠挠头。可王涛没有觉察到,依然滔滔不绝地说着。

最终,他们的谈话不到半小时,就因女方有事而早早结束了,后续的发展也无从谈起。这让王涛很纳闷:难道她不喜欢知识渊博的人吗?

用手拍打前额或后脑勺

FBI心理专家分析,喜欢用手拍打前额,表明这类人属于心直口快的类型,为人十分坦率和真诚,心里藏不住秘密,总喜欢把话直来直去说出来,因此常常被他人误会;喜欢拍打后脑勺,表明这类人性格比较冷酷,不太注重感情,喜欢利用别人,爱挑剔。不过,他们比较聪明,有主见,勇于创新和挑战,只是人缘不太好。

用手摸嘴巴

用手摸嘴巴和用手摸鼻子都是说谎的意思,用手摸鼻子已在上一章节中详细介绍过,在此就不再赘述了。FBI心理专家分析,当与人交谈时,对方不自觉地用手摸或是遮嘴巴。那么,我们就要对此人说话的真实度多加留意了。

心理学家戴斯蒙·莫里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几位护士作为被测试者,让她们故意对病人的病情说谎。同时,通过录像观察她们的动作。经过实验发现,那些说谎的护士在说谎时会下意识地用手摸自己的嘴巴或是做出掩饰嘴部的动作。因此,FBI心理专家得出结论:人们在说谎时,总会不自觉地用手去摸嘴巴。

一位导演在拍摄电影时,想让一位扮演“村长”的演员演出这样一番情景:为了推卸责任而支支吾吾,掩盖事实真相。可是,不管那位演员如何演,都达不到导演想要的效果。此时,一位摄影师提醒“村长”,在表演说谎时,不妨下意识地用手摸一下嘴。

仅仅这么一个微动作,立刻将这个说谎者演“活”了。自然,也获得导演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