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江南江北风光好
——走入安庆
辛亥革命之后,黄梅戏班社仍多属于季节性的半职业性质,以业余演出为主,但已遍及安庆城周边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看到京班、徽班等大戏班社能在安庆城内的大戏院演出,有志的黄梅戏“好佬”们在艺术略有小成后便开始望城思进。
最早进入安庆城的是老生白云芳带领的班子,时在1926年。白云芳虽然同年初便抱憾离世,但秉承其遗志的丁永泉在这一年的秋天终于将班子带进了安庆城。丁永泉,人称“丁老六”, 13岁拜叶炳池为师,习花旦,17岁出师后一年便成为名角,是黄梅戏发展中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安庆一个茶馆朋友的帮助下,使班子在城内找到了安身之所。然而由于黄梅戏一直被统治者视为“淫戏”而屡遭禁演,许多艺人也多次受到迫害,进入安庆城内的这支班子却不能在固定的场所公开演出,只能各自分散,偷偷地到市民家中去清唱,即使如此,也大受观众欢迎,甚至有的观众还自发地为其放哨,以防军警的抓捕。
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武昌以后,在当时社会新气象的影响下,同样被视为“淫词小调”的湖北花鼓戏易名为“楚剧”而公开演唱。消息传来,黄梅戏班子和艺人倍受鼓舞,于是租借了吴樾街中兴旅馆二楼,集中分散的艺人也开始公开登台演出,一时观众云集。然而不久,找上门的军警便以戏词“伤风败俗”为名,将班子的主要演员强行逮捕。众多热心观众和艺人为此多方奔走,据理力争,以京剧、楚剧能唱,为何“皖剧”不能唱为由,迫使审判法官宣布将被捕者无罪释放。后来,黄梅戏艺人们节衣缩食,又争得了出十吊钱的代价纳“娱乐捐”换取张贴海报公开演出的权利。至此,黄梅戏开始理直气壮地演出于城内的舞台之上,不仅实现了从“草台”到“舞台”演出的梦想,获得了提高自身艺术的机会,也扩大了在观众中的社会影响。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初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使得刚刚在城内站稳脚跟的黄梅戏艺人们再遭恶势力的迫害,入不敷出而不得不退出市区回到农村。黄梅戏艺人们一进安庆,虽仅维持半年便告失败,但却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颗艺术的嫩芽蓄势待发,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便会展现蓬勃的生机。
有了城内舞台演出经验的黄梅戏艺人,在回到周边农村地区后获得了更大、更广泛的演出活动空间,班社蓬勃发展,开始出现了职业性班社。尤其是随着黄梅戏影响的不断扩大,新一代的艺人辈出,如查文艳、胡玉庭、龙昆玉、程积善、郑绍周、张小怪等,陆续成为各个行当中的“好佬”,为黄梅戏再次进入安庆城并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1931年,长江沿岸决口,黄梅戏艺人再次随大水进入安庆城内。经过农村数年演出过程中人才和艺术的积累,这次涌入安庆城内的艺人们不再是沿门乞讨,而是形成了两支“好佬”云集、实力强劲的演出班子。其中一支由丁永泉、王鑫泉、潘孝慈、蔡天赐、田德安、田德胜、柯三毛等“好佬”组成,演出于胡增甫为老板的“新舞台”;另一支由叶炳池、洪莲子、程积善、桂椿柏、胡赐林等组成,演出于“爱仁戏院”。两支黄梅戏劲旅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必然促使艺人们在艺术上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看家戏和表演风格。虽然这种局面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叶炳池率领的一支在“爱仁戏院”演唱一年之后便返回江南而结束,但“新舞台”的黄梅戏艺人却长时间在安庆城内演出,并且不断吸收新的“好佬”而力量得到壮大。在演出过程中,艺人们仍然会受到恶势力的敲诈、迫害,但已经深深扎根于城市的黄梅戏,不仅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唱进了更大的城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