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说起黄梅戏,在人们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闪现出舞台上许多演员清新俊雅的音容笑貌,耳边也似乎立刻响起“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脍炙人口的唱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它如一个行走于三月春风中如柳枝摆动的二八少女,通俗而不庸俗,妩媚却不妖媚,深深打动了无数戏曲观众的心;又像一个屹立于七月风暴中刚强不屈的精壮小伙儿,面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困境,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戏曲总体趋于低谷,步履艰难的现实,它总能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运用合适的艺术形式逆势而上,实现其艺术生命的一次次破茧重生。
其实,与昆曲、京剧等老牌全国性大剧种相比,黄梅戏的发展历史显得短暂而平凡,在艺术形式上也远不如京、昆表演体系的完备。但它正是凭借“相对晚出”而得以博取众多剧种之长,从一种民间小调逐渐发展成与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并称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梅戏借助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不仅传唱南北,家喻户晓,更是香飘海外,俨然成为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最为耀眼的明星。那么,历史短、家底薄的黄梅戏何以在众多古老和新兴剧种中脱颖而出;它的成功当然是遵循了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然而这个普遍规律到底是什么;面对新世纪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危机和机遇,同样面临一定困境的黄梅戏又该走向何方……对关心黄梅戏命运与发展的人们而言,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回答与解决。而这又都离不开对黄梅戏发展历史中关键事件与人物的近距离接触与认识,由此才能准确把握黄梅戏在发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艺术特质与艺术本体,进而对它的未来走向进行科学的展望。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梅戏的前世今生,去看看这位独特而耐人寻味的剧种明星如何由昨天的努力拼搏走向今日的风光辉煌。
黄梅戏是在流行于长江中游皖、鄂、赣交界地带的民间小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戏曲剧种。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有过许多别名,如黄梅调、采茶调(或采茶戏)、花鼓戏(或化谷戏)、二高腔、皖剧、徽戏、怀腔(或府调)、汉剧、弥腔等,其中黄梅调是黄梅戏使用最为广泛,时间也最为长久的名称,新中国成立初期仍被普遍沿用。而“黄梅戏”之名直到1952年才开始频繁出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1953年成立之后,“黄梅戏”正式成为这个剧种的名称称谓。从众多的别名可以看出,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相当多的戏曲声腔剧种的艺术养分,而这也正是各种民间戏曲得以不断发展乃至兴盛一时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梅戏起源于何地以及如何起源,存在多种说法和观点。其中主要的说法和观点有:
(1)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安庆、怀宁一带。安庆地区一些黄梅戏艺人中曾经流传,从前该地区的四乡农民常在黄梅季节,以歌舞形式迎神赛会,祈求丰年,这些歌舞艺术逐渐发展成一种戏曲形式。因其与黄梅季节有关,故而称之为黄梅调。而1961年10月5日《人民日报》所载《黄梅戏介绍》则认为:“黄梅戏是安徽省怀宁县农村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小戏,它是劳动人民在伟大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2)黄梅戏起源于湖北东部黄梅县。一说明代末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在湖北战败后,流散在湖北黄梅一带的军中“乐人”以演唱谋生。后来他们演唱的歌舞在黄梅县境内演变成戏曲形式,即为黄梅调。另一说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清代乾隆年间,该县逃水荒的灾民来到安庆地区之后,将黄梅采茶调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这种戏曲形式。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就说过:“黄梅调是逃荒的人用渔鼓筒子唱过来的。”
(3)黄梅戏起源于江西。据黄梅县孔垅附近的采茶戏女艺人曹火英口述,她在江西演出时听一位安徽黄梅戏艺人说,江西的采茶歌一支传到了安徽,演变成为黄梅戏,而另一支传到了湖北,还有一支留在了江西。
本书采用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采茶调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黄梅戏虽然起源于黄梅采茶调,但后者仅仅是一种音乐歌唱形式,与舞台表演艺术形态的黄梅戏存在着“调”与“戏”本质的区别。同时黄梅戏又确确实实由黄梅采茶调不断融合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发展而成。忽视两者的本质区别或者艺术联系而进行黄梅戏的源头之争,都是不客观的。因此,说起黄梅戏的发展历史,还得从黄梅采茶调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