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黄梅戏的产生和成熟
——从花腔小戏到本戏
(1)雏形阶段:花腔小戏
随着黄梅采茶调与花鼓、花灯等民间艺术的融合,形成了黄梅戏较为原始的戏曲形态——歌舞小戏。它们有的属于一个角色的独角戏,如以《苦媳妇自叹》《刘素贞自叹》等为代表的“自叹”系列小戏;有的属于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两小戏”,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也有以小旦、小丑、小生为主角的“三小戏”,如《绣荷包》等。这些歌舞小戏的演出虽然形式简单,但它们生来就饱含着民间生活气息,感情真挚而通俗易懂。尤其是其音乐曲调,多来自民歌小调,如【五更调】【汲水调】【对花调】【观灯调】等。这些民歌小调本身就是对特定生活场景的描写和人物特定情绪的抒发。这些曲调被运用到黄梅戏的舞台表演,实际上就是将其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情绪,进一步丰富并加以戏剧化,黄梅戏的许多小戏即是由此创造出来的,有的还明显呈现出由民歌转化而来的痕迹。因此,这些小戏都有自己专用的曲调,而且一般是专曲专用。如【汲水调】为《蓝桥汲水》的专用曲调,就不能用在《夫妻观灯》中,《夫妻观灯》也不能用《打猪草》的【对花调】,其专用曲调则是【观灯调】。黄梅小戏中的这类曲调非常丰富,被总称为“花腔”,所以这类小戏一般也被称作“花腔小戏”。正如《黄梅戏音乐概论》中所说,这些小戏“曲调的共同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地方特色强,民歌色彩重。一般都比较明快、流畅”。除了从民间歌舞形式中发展起来,黄梅调小戏也从相近的戏曲剧种中移植大量的剧目,如来自青阳腔的《钓蛤蟆》、目连戏的《王婆骂鸡》和徽戏的《小放牛》等。
从清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间的近50年中,黄梅戏积累了大量的小戏剧目,有“三十六大,七十二小”之称,这当然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据《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和《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的记载,其小戏剧目即有100多个。这些剧目都来源于民间生活,反映大众百姓的酸甜苦辣,既有表现下层劳动者的勤劳乐观的,也有对他们的缺点恶习进行否定批判的;既有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理想的,也有揭露剥削压迫阶级丑恶嘴脸的。可以说,小戏的这种创作模式,一方面塑造了黄梅戏长期以来立足和反映民间生活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奠定了黄梅戏的基本艺术风格。
除了剧目的积累和丰富外,小戏在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方面的创造也对黄梅戏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前文提到的丰富的“花腔”,以及来源于“花鼓歌”的“彩腔”等,不仅一直为黄梅戏所沿用,而且成为其音乐发展、创新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同时,小戏的角色行当虽然仍很简单,但这种分角色进行演唱和表演,毕竟为黄梅戏向成熟形态的戏剧形式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过渡阶段:串戏
作为黄梅戏的雏形,小戏在戏剧形态上的不成熟与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这首先就表现在其能展现的故事情节在容量上极其有限。其不足在于,一方面无法满足观众对戏剧情节丰富曲折性的审美欣赏需求,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自身角色行当、音乐曲调等艺术形式的进一步扩充发展。于是,聪明的黄梅戏艺人们用“串戏”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所谓“串戏”,就是利用先后创作的,在人物、情节、故事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各自独立的单出小戏,将其串联起来进行演出的一种特殊的剧目编演形式。如《私情记》,即为《余老四拜年》《观灯》《吃醋》《反情》《张二女相思》《上竹山》《余老四充军》等单出小戏串联起来的。它是以长工余老四、财主张二姐为中心人物,同时以两人的爱情纠葛为主要情节作为串联之因。而有的串戏是以共同的故事背景为线索加以串联的,如《闹官棚》就是围绕乾隆年间的大水灾串起了《报灾》《逃水荒》《闹店》《李益卖女》《闹官棚》《告霸》等单出小戏。这些小戏既可以拆分后单独演出,同时也可以合起来等同一本大戏。但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单出之间如同没有必然联系的故事片段一样,并没有大戏完整事件起承转合的严密发展逻辑。
串戏不仅使黄梅戏在剧目方面更加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黄梅戏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角色行当和音乐曲调的情节内容,为成熟形态本戏的表演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因而可以说,串戏是黄梅戏形成成熟的表演艺术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过渡阶段。
(3)成熟阶段:本戏
经过小戏、串戏等形式长期的艺术积累,到了清咸丰年间,黄梅戏开始出现了整本戏。实际上,黄梅戏本戏的产生,与流行于当地民间的说唱艺术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早在串戏的发展阶段,有些剧目就已经开始受到这些说唱艺术的影响,如前文所述的串戏《闹官棚》中的部分单折就是来源于“罗汉桩”的说唱脚本。这些说唱艺术为黄梅戏整本大戏提供了大量故事性较强、较完整的题材进行编演。除了改编说唱艺术脚本外,黄梅戏艺人还从该地域内的成熟剧种,如青阳腔、徽调等移植了大量本戏。如《同窗记》《槐荫记》《罗帕记》等就是移植于青阳腔;《大合银牌》来自汉剧;《张古董借妻》则来自徽剧。通过这种编创和移植的方式,黄梅戏逐渐积累起了数十个大戏。在移植和编创整本大戏的过程中,黄梅戏艺人也大量借鉴吸收了这些说唱艺术、成熟剧种在音乐唱腔、角色行当乃至舞台化妆等各个方面的艺术养分,使得黄梅戏在戏剧表演方面趋近成熟,一个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俨然成型。

黄梅戏《借妻》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