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方言研究·

井陉方言的入声及相关的音韵问题

李蓝[1]

摘要:本文讨论了河北井陉方言的入声问题。首先介绍了井陉方言的研究概况,提供了井陉方言音系,其次依次调查了井陉方言单字调情况下的入声调、连读情况下的入声韵,井陉方言两种入声形成的过程、机制和方式,最后以井陉方言两种入声的演变情况为参照,对《中原音韵》时期的入声读音情况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井陉方言;单字调;连读调;入声调;入声韵;《中原音韵》

一 概说

井陉方言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民国《井陉县志料》记载了井陉县的方言差别和一些语音特点,记录了一些方言词,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河北方言概况》[1]、《井陉县志》[2]、《河北省志·方言志》[3]等都记录了井陉方言音系。近年来还有单篇研究井陉方言音系的论文,如盖林海[4]、蔡录昌、李春萍[5]、张珊[6]所著文等。

在井陉方言分区方面,《河北方言概况》把井陉分在第五区,贺巍等认为井陉方言属北方方言石济片。[7]《河北省志·方言志》将井陉划入冀鲁官话石衡片,指出,井陉县西部有入声,所以井陉方言应被划入晋语,但因县城无入声,因而将井陉方言划入冀鲁官话。盖林海等认为,既然井陉有入声,因此,井陉方言就应被划入晋语。[8]

井陉方言的入声显然是一个重要问题。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有没有入声,是决定井陉方言归属晋语还是官话的重要判断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井陉方言不论是入声字的读音、入声调还是入声韵的表现形式均非常特殊,在现代汉语方言中非常少见,不仅其本身值得讨论和研究,还可用来讨论汉语史上的一些重要音韵问题。如《中原音韵》里有“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这样的说明,学术界对这句话的理解差别很大,如果联系井陉方言,可为理解这句话提供新的思路。

井陉县现在的县城所在是微水镇,但据井陉县政协的意见及《井陉县志》的记载,从井陉建县以来,天长镇一直是井陉县的政治中心,井陉县政府是1958年井陉与获鹿合并时才迁到微水镇的。因此,本文以天长镇方言作为井陉方言的代表性方言。以下行文如无特别说明,“井陉方言”即指天长镇方言。笔者从2015年起应井陉县政协的邀请编写《井陉方言词典》,多次赴井陉县实地调查研究井陉方言,其中,井陉县苍岩山镇、天长镇两处的方言调查都做得比较详细,记录词语近万条,此外,我们还对井陉17个乡镇的方言情况做了简略的调查。

鉴于各家记录的井陉方言音系差别比较大,为便于讨论,本文也提供一个井陉方言音系。

1.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

p p‘m f,t t’ n l,ts ts‘ s z,,k k‘ ŋ x,Ø

2.韵母33个。

a εɔ ə ai ao aŋ əŋ oŋ

i ia iε iɔ iə iao iaŋ iəŋ ioŋ

u ua uε uo uai uaŋ uəŋ

y yε

3.单字调4个。

井陉方言的单字调是平、上、去、入4个调。井陉方言词典的单字音表、音节表和词典正文都用这个顺序。

平声[42] 上声[35] 去声[511] 入声[44]

平声的实际调值比[42]稍低;上声的实际调值比[35]稍低;去声的调尾慢读时往往上扬,快读时是延长的平调,因此,也可记成[512];入声有时是略升的[344]调。

请注意:上列音系只是单字调的发音情况,实际语流的发音情况下文将有详细讨论。

下面是发音人基本信息:樊玉贵,出生于1945年,工人,井陉县天长镇城内村人,父母均是本地人,说当地方言,其小学语文教师也是本地人,用本地话讲课。樊玉贵未长期在外地居住过,天长镇口音比较纯正。

二 单字调情况下的入声调

井陉天长镇入声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分别讨论。本节先讨论单字调情况下的入声调问题。本文所说的“单字调”,指的是用《方言调查字表》调查时,发音人一个字一个字读,记音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记,这种情况下得到的音。

天长镇有[42]、[35]、[512]、[44]4个单字调,大致对应中古的平、上、去、入4个调。这种与中古音声调格局保持完整对应关系的情况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比较少见,目前仅见于河北中北部地区。其形成条件主要由两条基本的古今演变规律来保证:(1)平声不分阴阳;(2)保留入声但不分阴阳。具体的地理分布范围详见刘淑学的研究。[9]

天长镇的入声调主要有两个特点。

1.古入声字分化情况很严重,不能保持完整的古今对应关系,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天长镇古入声字今读情况统计

根据以上情况,天长镇入声字的古今对应关系只能得到统计意义的倾向性结论:清入字今主要读入声和上声,全浊入字今主要读平声,次浊入字今主要读去声。

如果只看表1,再查一下具体例字,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初步结论:天长镇古入声的演变,可能是受了北京话的影响。但从发音人的年龄及语言生活环境可以看出,这是发音人真实语音情况的表现,是天长镇方言独立演变的结果,和北京话实际没什么关系。这一点可以从天长镇上声字的读音情况得到验证。

2.相当数量的上声字也读入声。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天长镇上声字今读情况统计

723个中古上声字中,清上和次浊上今主要读上声,全浊上声归去声均为明显的古今对应关系,但有150个上声字今读入声,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北京话。对比和分析表3,相当数量的清上字读成入声,清上字和入声字大量交混演变,是井陉方言与北京话最为突出的语音差别。

表3 井陉方言清上字与入声字交混演变关系

续表

井陉方言的这种声调演变情况给声调的例句带来很大麻烦。就调值来说,天长镇有“平声[42]、上声[35]、去声[512]、入声[44]”4个调,[35]调和[44]调有大量的音位对立情况,必须建立4个调。例如:

但就调类的古今演变关系来说,井陉的上声字中有相当多的字读[44]调,入声字中也有相当多的字读[35]调。例如:

这种交错混杂现象给今声调的命名带来很大困难。本文的处理方式是,以古今演变关系的倾向性对应关系作为今声调的命名依据,然后以调值定调类:因古上声字今读[35]调的比较多,因此,将[35]调称为上声,来自古入声的字也算上声;因古清入字今读[44]调的稍多一些,因此把[44]调称为入声,来自古上声的也算入声。

三 连读情况下的入声

上文第二节讨论的是井陉方言单字音情况下的入声调。但在连读情况下,井陉方言入声字的读音却大不相同,一些极常用入声字在前字位置上读促调,有入声韵尾。其中有“一”“不”“吃”等极常用字,还有常见于晋语区的“圪”字头、“拨”字头等。根据目前的调查,由这些读入声韵的字头组成的词语我们搜集到了342个,都是日常口语词汇。因此,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井陉方言重要的语言特点之一。

下面举一些词例,所举词例均只举一两个义项。

1.以“一”开头的词语(举10例)

一茬儿:指农作物生长或成熟一次;指人的一代 一大海:泛指较大范围

一大溜:一长行;一长排 一程嘚:一些日子;一个时段;一段路程

一大趟:很长的时间 一大些:较多数量

一搭闪儿:表示极短时间 一大早儿:大清早

一大格拉:一大圈儿 一道儿:一路上

2.以“不”开头的词语(举10例)

不比:比不上,不同于 不便:不方便,不适宜

不差然:不在意 不成器:不成东西,比喻没出息

不差啥:差不多;一般的;相差不多 不成事儿:人或物不健壮或处于病态

不长重:不严谨;不规矩 不成体统:说话、做事不合体制

不成材:不能做材料,比喻没出息 不成样儿:不像样子

3.以“吃”开头的词语(举10例)

吃苦:承受苦累 吃工夫儿:耗费时间

吃亏:受损失 吃派饭:下乡的工作人员被安排在农户家吃饭

吃力:力气不足以支持承受 吃劲儿:加劲儿;用足力气

吃偏饭儿:在共同生活中吃好于别人的饮食 吃不开:受不了

吃疙瘩:吃亏;受损失 吃嘴精:贪吃的人

4.“拨”字头词语(举10例)

拨嚓:物落声 拨喍:掌击声

拨嚓儿:溅水声 拨刺:利器刺入声

拨垞:浅坑 拨出:气冒出的声音

拨汊:玩水 拨嗒儿:物掉的声音

拨拆:“摆”的分音词 拨噔儿:跳跃轻快的样子

5.“圪”字头词语(举12例)

圪洞:坑 圪撺: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圪嘟:长时间煮;水冒出的声音 圪垯:小土丘

圪欛儿:工具的柄;话柄 圪耽:耽误;耽搁

圪欻:不舒展 圪捣:反复摆弄

圪縬:揉弄或收缩的状态 圪抵圪拌:不顺畅

圪蹴:蹲 圪抵圪耸:忽松忽紧

四 井陉方言中两种入声的形成原因

一种入声有名无实,与上声大量交混,已名存实亡。另一种入声渊源有自,货真价实,与吴语、晋语、江淮官话里的入声一模一样。井陉方言里的这两种入声既有先后承接的演变关系,又有不同的演变经历和形成机制,很值得深入探讨。

先看与晋语、吴语、江淮官话一样的入声。和这些方言一样,井陉方言入声的形成应经历了如下过程。先秦至唐宋时期,保留-p、-t、-k等三个塞辅尾。古代的证明材料有《诗经》以来的韵文材料,现代的证明材料有闽、粤、客、赣等南方汉语方言。大致到宋代时,-p、-t、-k等三个塞辅尾开始合并成一个喉塞尾。古代的证明材料见于宋代四川词人的韵文材料,[10]现代的证明材料有晋语、吴语、江淮官话及一些西南官话等。演变过程可示意如下:

与上声交混的入声演变情况及形成机制则复杂得多,并与第一种有先后承接关系。

第一步是在单字音中丢失入声韵尾,第二步是在两字组连读的后一字丢失入声韵尾,第三步是口语中不常用的入声字逐渐丢失入声韵尾。以上三步是第一阶段,即入声韵尾的丢失过程,也是入声韵尾丢失的语音条件。

入声韵尾丢失后,先是受平声调的拉动,全浊入声字混入平声。这是井陉入声演变的第二阶段。然后是次浊入声受去声调的拉动,大多数混入了去声。这是井陉入声演变的第三阶段。经历了这三个演变阶段后,井陉入声只剩下清入字。清入字受上声字拉动,开始混入上声,与此同时,上声字也受入声字的拉动,一些上声字也混入了入声。这就是现在井陉方言老派入声演变的现状。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连读变调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观察一下井陉方言的连读变调情况。

井陉平、上、去、入4个调中,每个调所属的字都可和同调字相拼,互为前后字,因此,两字组连读最多可能有16种组合。除开读短促调的入声字,即可得到下面的表4。

表4 井陉方言两字组连读表

以表4为基础,结合多数同类组合的连读情况,可以概括井陉方言各单字调在语流中的连读规律。

1.平声

(1)作前字时,在平声和上声前不变,在去声和入声前变次高平[44];

(2)作后字时,在平声后变低降[21],在上声、去声和入声后不变;

(3)清平字和浊平字在连读中的读音基本相同。

清平字和浊平字作前字时读音完全相同,作后字时只在去声后不同。

2.上声

(1)作前字时,在平声、去声、入声前不变,在上声前读[51]。

(2)作后字时,在平声和入声后读[44],在上声和去声后读[13]。

3.去声

(1)作前字时,在平声、去声和入声前不变,在上声前读[55]。

(2)作后字时,在平声后读[13],在上声和入声后不变,在去声后读[42]。

4.入声

(1)作前字时,在上声前不变,在平声、去声和入声前变[35];

(2)作后字时,在平声和去声后读[13],在上声后读[21],在入声后变[42]。

为了更清楚观察到上声与入声在两字组连读中的关系,再看下面的表5。

表5 上声字与入声字两字组连读对比

在平声和去声前,上声字和入声的连读调式完全相同;在上声字前,入声不变,上声变成入声;在入声字前,上声不变,入声却变成了上声。根据表5,可以很完美地解释何以井陉方言的上声会变成入声:当前字是入声字后字是上声字时,上声字会变成入声。于此可见,上声变入声,连读调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上面的连读调式还可看出,入声字除了在上声字能保持入声外,在其他情况下全变成了上声,这种连读调式又预示了入声字总体的演变方向:变成上声。事实上,新派天长话,入声在单字调层面已读同上声,新派天长方言于是变成了没有入声的三调方言,真正的入派三声:古入声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以古声母的发音方法为条件,分别派入平声、去声、上声。

五 从井陉方言看《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里有无入声,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结论。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种意见:多数人认为没有入声,也有一些人认为有入声(参杨耐思[11]、刘淑学[9])。仔细看来,好像还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种意见:《中原音韵》里可以说有入声,也可以说没有入声,关键是观察分析这个问题的角度。如果没有明确的事实依据,说出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明智的,会被认为似是而非,自相矛盾,没有实际意义。

但从井陉方言入声的读音情况看,完全可以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如果周德清撰写《中原音韵》时,元大都等地(中原正音传播区)的入声保存情况也如今天的井陉一样,单字音里没有,也读不出来,口语中却是有入声韵的,但只保留在两音节字组或多音节字组的首字中。具体说来是:当一个字一个字读时,当用在句末时,是没有入声的,入声字已经派到其他三声里去了。从韵部建立的角度看,由于词曲中的韵脚字都在句末,又都是文读音,因而,归纳韵脚用字的韵书就只能设立19个韵部,没办法设立入声韵部。但在连读中,在作两字组前字时,又是有读音短促的入声韵的,因此,如果我们是周德清,大概也只能这样说,“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与入声有无紧密相关的是《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问题。有许多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到的也是莫衷一是的结论。这其实是一个假问题:既然是归纳元曲的韵脚字,既然希望自己写的剧本能得到不同地域的人欣赏,《中原音韵》显然不是依据某一个特定方言来确立19个韵部的。周德清编辑《中原音韵》除归纳现有词曲的韵脚字外,未进入韵脚字的审音依据则选择了通行范围广阔,尤其是通行于通都大邑的“中原雅音”(官话音),这种音在京城地区的官场、市集等公开场合可能更为流行,但不一定是京城市民家居使用的方言。因此,严格说来,《中原音韵》是没有一个确定的基础方言的。但是,《中原音韵》音系反映的入声消失、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等语言事实,则是北方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点是不易置疑的。这个发展演变阶段在今天的河北地区仍可找到明显的痕迹。比如刘淑学发现的河北顺平方言,以及本文讨论的井陉方言等,都是北方汉语发展到《中原音韵》时期留下来的极其宝贵的历史遗迹。

注释:

①本文部分内容由《井陉方言词典·引论》改写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硕士生付康、金小栋、赵国富等参加了河北井陉方言的调查实习,付康同学完成了井陉县17个乡镇包括天长镇的词汇录音,井陉县政协对井陉方言的调查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分院语文研究所编.河北方言概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1.

[2]《井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井陉县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3]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4]盖林海.河北井陉方言语音说略[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2(1).

[5]蔡录昌,李春萍.井陉方言的语音体系[J].邯郸学院学报,2004(2).

[6]张珊.井陉方言语音的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贺巍,钱曾怡,陈淑静.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4).

[8]盖林海,朱懋韫,张吉格.石家庄方言晋语区语音综述[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2).

[9]刘淑学.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0]鲁国尧.宋代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考[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2002.

[11]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作者简介:李蓝(1957~),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