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内涵

一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解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概念,学术界展开了尝试性的归纳。总体来看,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在作用于人的思想、心理、行为过程中传递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的重要媒介,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效果的实现具有关键性作用。从区别来看,学者各自从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具体内涵做出了不同的解读。从内涵来看,其中较普遍的观点是从传统工具论意义上的语言观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以及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工具、认知工具。从范围来看,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被理解为话语。如何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中谈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有的学者称为思想政治工作语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何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第86页。。邱仁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一文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括为:“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96页。李宪伦等在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想与探析》林宁、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想与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8期,第43~45页。和《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新方向的再探讨》李宪伦、章兵:《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新方向的再探讨》,《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第46~49页。、《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载体的运行功能和社会意义》冯振萍、李宪伦、张燕:《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载体的运行功能和社会意义》,《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3期,第63~65页。、《论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节点的载体功能和意义》谭璐、李宪伦、张燕:《论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节点的载体功能和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44~147页。等论文及专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话语体系构建》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话语体系构建》,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中也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节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时,使教育主体实现与教育客体有机联系的关键连接点,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节点的向度是话语实践运用发展和运用深度,展开来说,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词及所涵盖的说事话语或文本话语的完整内容作为一个教育节点,使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客体(大学生和受众)有效沟通和联系,这一节点就是实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育环节的直接承担体,即教育的载体。”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第3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除了具有工具性、实用性之外,作为意识的主要体现形式,还具有延展人类内在精神活动的价值,如审美功能。董娅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研究》中写道“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指承载着以理性、严谨和科学为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语言。它既有实用性——信息、认识、表白等功能,又具有美学性——客体通过接收主体艺术化的语言形式获得审美满足的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董娅:《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这里虽然只是笼统地谈到语言的美学价值,但其实质已经揭示出语言在具有工具、载体的实用属性之外,还具有丰富的价值功能。

二 文中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含义

黑尔在其代表作《道德语言》的开头说道:“在行为问题日益复杂而令人烦恼的这个世界里,存在着一种对我们据以提出并解答这些问题的语言进行理解的巨大需要。因为有关我们道德语言的混乱,不仅导致理论上的混乱,而且也会导致不必要的实践中的困惑。”〔英〕理查德·麦尔文·黑尔:《道德语言》,万俊人译,商务印书馆,2004,第5页。广义上的道德语言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问题的厘清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由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组成的全新命题。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可以从语言本体和思想政治教育本体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研究语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或者说是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另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语言问题,或者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前者以一般文本和普遍话语实践为切入点,考察文本或话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具有更明显的语言学色彩;后者是以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为基本关切,考察其中的语言现象和过程,属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和文本的传播过程的研究。文中所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问题是在后者基础上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语言实践。它既有文本化的实践,也有行为化的实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来看,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交流工作等。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也是对上述学科发展、课堂教学及日常交流等领域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活动进行研究。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语言观点为基础,兼容并包其他各种语言观点而形成的。从具体的内容来说,既包括作为工具存在的人类的自然语言,也包括作为延展人类内在精神活动(意向活动)的价值存在的非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下的语言行为,包括人的自然语言的符号、表意方式及听说读写等行为;非自然语言,如一些结构主义者拟用语言结构化的人类所有的表意方式,以及被存在主义视为引导人们超越形下的物质世界,建构形上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显现本身的过程,即本体、意义自身。从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来看,“语言”还包括从具体的语言活动“言语”、“话语”到抽象的观念系统“语言”,既涵盖了动态、流动性的话语活动,也涵盖了静态、固态的文本,是一种动静态结合的广义上的语言实践活动。言语、话语活动是文本的基础,文本是言语、话语活动的延伸。语言运用是一个话语和文本穿插、融合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活动是通过话语活动以及文本承载特定的社会政治要求、道德规范等内容,改造人的政治观念、思想和心理,从而改变主客观社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从话语、文本产生到作用于社会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问题是一个将语言问题放置到特定学科背景下的命题,这就决定了它将以语言作为基本问题,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作为基本研究手段,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特定范围。它既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内部的原生性问题,又是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交叉性问题。

从内容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关于教育客体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教育主体如何依据客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重要方法(方式),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有突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实践活动及其客观规律把握的重要手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语言问题、语言范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其主要研究对象。鉴于研究对象的多维性,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研究范围不能仅局限于政治学、语言学两大部分,必须打破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藩篱。从研究范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可以包括:政策语言、文本语言、媒体语言、教材语言、课堂语言等。

从性质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的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符号载体。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备教育语言的特征。从功能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就其语言哲学的基础而言,它的功能具有政治工作的具体性、针对性,又兼有思想工作、教育工作的意向性、内在性。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性质决定了对政治语言意义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政治语言的分析之上,其充分阐释语言的权力属性与权力的语言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揭示政治统治者如何通过教育语言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与政治利益。教育语言的性质又决定了对思想教育意义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内外价值评判基础之上,既有对人的外在工具价值的理解,又必须追问人作为精神存在、语言存在的内在精神价值。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一种政治语言和教育语言的综合,兼具工具性和价值性功能,是基于言说者生活世界,充分尊重言说者内心真实感受以及外在话语权力的一种平实的语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建构者,是传导、输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权利的参与者。

三 相关命题

恩格斯曾经提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次序的分类和排列。毛泽东也曾论述:“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件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309页。这些论述影响并代表了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观点。

陈秉公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正是一门对象具有“特殊矛盾”的,研究一系列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独立学科;这个特殊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的矛盾。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6~7页。因此,融合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成、变化规律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一体的重任天然地落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身上,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从而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定位。跨学科研究既是语言学科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研究范围来看,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问题相近的命题有:政治语言学、政治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等。它们大多从过程层面着眼,将政治或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动态的宏观过程来研究传播的性质、手段、路径等。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则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过程作为宏观背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的具体分类、特点,语言过程的要素、结构、机制等微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问题部分地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等问题。但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基本元素以及子系统。

从语言内容来看,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问题容易发生混淆的还有政治语言和道德教育语言。政治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来源、母体之一。政治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政治理论观点或政治意识形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将政治语言转化为被社会成员认可、接受的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并进而影响、规范社会成员行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其实质就是对宏观的政治话语、文本进行教育化的转变,如通过课堂语言、媒体语言、生活中的交流语言等进行教育,将这些政治理论观点和政治意识形态内容通过教育活动转变为个人意识,形成个人政治信仰的机制和规律。换句话说,与政治活动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教育性更强的科学,它是政治语言和教育语言的有机结合,既带有政治语言的内容、特征,又超越了政治语言的范畴。

道德教育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内涵和外延上,既有交叉又有区别。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内容上有交叉融合,但从区别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指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教育部分的交集,两者在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延展到道德教育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之上,也反映出内容和功能上的异同,道德教育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交叉融合、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从语言特点上看,道德教育语言作为承载道德规范的话语和文本,有着更明显的内在性和隐喻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则有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它由于所承载的内容既有政治理念、政治认知和政治要求等知识性范畴,又作用于改造人的内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兼具工具性语言科学性、抽象性、逻辑性及标准性的特点,又具有内在性、隐喻性、情感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