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在语言中”,语言问题是一个涉及广泛、寓意深奥的话题,甚至是历史、思维、存在的展开之维、之路。迄今为止,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门社会科学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和探讨。教育的全部秘密隐藏在语言中,语言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语言对于教育的进行,对于师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义。“教育学的语言源于教育者的语言,亦即源于家长、教师、师傅和传教士的语言”。〔德〕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鉴于语言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学者应加强对教育者言语行为的研究。斯波尔斯基年首次提出了教育语言学的术语。美国宾州大学还建立了“教育语言学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教育为导向功能,以改造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为对象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兼有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双重属性,是一种高度语言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语言不仅具有描述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作用,还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等功能。毋庸置疑,如果没有语言活动,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和基本途径。由此可见,深入探讨语言问题,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果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正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改造人的政治观点、启迪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手段,使用了系统分析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语言转向”这一时代主题和研究范式背景下,从语言的重要性出发,挖掘语言与思想、精神的内在关联以及超越方法意义的特殊价值功能,并初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

全书是建立在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并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教学工作的一些思考而进行的总结提炼。全书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导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问题的研究成果及评述等。本书的主体部分一共分为五个大章。第一章: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实反思及发展诉求。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因为切入口,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网络化等全新语境,必须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诉求下,在句式、词汇、表意等方面顺应全球化语境、挑战网络化语境、回归生活世界。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论依据。分别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语言问题的论述及西方批判语言学、语言哲学中主要流派的语言理论,并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语言丰富内涵,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语言观与西方语言学、语言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及超越,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分类与特征。此章与第四章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分析。此章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概念、分类、性质、特征问题进行阐述,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科学化、系统化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分析。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此章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视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系统,对其系统中的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行过程、结构、机制进行分析,与第三章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基本理论,为后文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厘清思路、奠定基础。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体系建构。此章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存在的缺陷和建构的紧迫性、必要性入手,梳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建构的原则及具体步骤,初步建构一个横向上以思想教育语言为引导、政治教育语言为主体、道德教育语言为纽带、心理教育语言为辅助,纵向上以学科理论研究语言为基础、课堂教学语言为重点和课外社会实践语言为主体的三个层次。

关于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发展,基于笔者的研究考察,应该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吸收复杂性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结构。其次,进一步借鉴传播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并揭示其语言建构的规律。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将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凝练出自身的话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