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 本书的创新

本书以社会保障为研究视角,对社会保障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作用机制展开实证研究,力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1)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研究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联系,根据农民工群体流动轨迹、权利诉求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趋势,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逻辑关系,为全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本书认为,改变户籍只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条件,但不是问题的关键,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体系随人口迁移才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应该努力的方向。

(2)借鉴劳动力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移民分析的“四维模型”,针对国内研究中结构主义突出的缺陷,注重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宏观与微观、结构与行动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分析模型;对社会保障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机理展开定量分析,并辅以不同行业、不同市民化程度的农民工个体深度访谈,全面、细致地描述了社会保障制度供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影响。

(3)以制度创新为主线,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思路和目标设计,构建了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和政策建议。本书认为,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进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将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城市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推动进城农民工社会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以现代公民权利为核心,以机会均等和权利平等为准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和确保底线公平,才能最终实现农民工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

二 不足之处

(1)由于笔者的水平和时间有限,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的获取受到影响,虽然建构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分析框架,但是在调查中,多项数据因为受调查对象未婚而存在缺失,也因赶上福州市医疗保险系统升级而导致医疗保险方面的数据整体缺失,从而影响了数据的完整性。

(2)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因素涉及很多方面,而本书只选取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个方面的内容,忽略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相关内容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本书将市民化视为进城农民工整体的发展取向,但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选择是基于经济理性还是社会理性关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