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标

本研究是在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渐进改革的背景下,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作用机制,重点研究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两组内容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以期为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政策设计提供实证依据。研究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和集体访谈编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量表和社会保障量表,重点探讨社会保障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

第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了解社会保障各项内容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各个层面的具体影响,勾勒出社会保障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作用机制。

第三,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质性研究。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选取样本进行深度访谈,挖掘调查数据无法反映的信息。

第四,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二 研究意义

在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关系到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农民工平等权利诉求的满足和社会和谐,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虽然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分析思路,但是在解释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上,无法说明大量农民工“流而不迁”的问题。西方的劳动力迁移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经济行为,劳动力的社会权利随着迁移同步流动,同流入地社会的互动更多地体现在文化领域的冲突与协调,而不是制度身份的识别和对立。但是,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的社会权利并没有与劳动力同步流动,而是留在了户籍地。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不仅表现出和西方城市化不一样的演进路径,还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探究“中国式”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仅需要我们面对特殊的现实国情和历史背景,更需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以创新的眼光去发现市民化的复杂性与规律性。具体而言,一是本书从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关联,为研究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指明了方向;二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坚持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有机结合,对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要素进行系统性研究,丰富和发展人口迁移理论、公民权利理论和农民工市民化理论;三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从制度发展的角度将社会保障体系重构和农民工市民化结合起来。本书指出,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其社会保障体系在城市重构的过程,为中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二)现实意义

大量农民工“流而不迁”是造成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也将使工业化因缺乏有效的人口支撑而迟滞不前。推动城镇化发展,核心在于实现人口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是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关键。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研究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指出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是原有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三合一的制度均衡体系被打破的结果,导致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确立新的身份权利一致的制度均衡。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始终比西方社会融合多一项内容——制度重构,这是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重要内容。

第二,通过本研究,将农民工市民化和社会保障体系重建这两个现实难题进行了有机结合,指出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其社会保障体系进城的过程,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三,本研究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样本进行深度访谈,挖掘问卷调查无法反映的信息,有助于对社会保障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行全景式把握,为政府进行政策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从社会保障视角来解释和描述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无论在理论价值上还是在实践价值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