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全4册)
- 曹德明主编
- 1809字
- 2025-04-07 15:12:32
一 引言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美好追求的成果。马修·阿诺德说过,文化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美好的思想和知识。作为文化载体,信仰、习俗、语言、艺术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丰富表现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
毫无疑问,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国家凝聚内在团结力、塑造其文化特殊性的重要途径,值得每个国家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正如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所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移民、武装冲突、环境恶化、过度旅游和其他导致文化统一化因素的严重威胁。”[2]在全球化和市场需求的现代考虑下,如何利用法律的必要性和高效手段保护非遗,如何采取政府与民间相互配合管理的方式在“维护”的基础上实现非遗的“重生”、增加非遗保护的成功性,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自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弘扬中国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就同这一政策紧紧联系在一起,也为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完善与健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提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作为传统文化重要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机会展示其自身更高的价值。因此,英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本章希望通过对英国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具有教育性的政策的介绍,来探索英国并不算“完善”但是颇为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中国的启示,将涉及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战略、相关机构的使命与目标、资金来源与运作模式,还有英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从具体内容上来看,英国政府重视学校、博物馆与美术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大力扶植相关机构的文化活动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这三个场所都是很好体现教育功能的机构。同时,政府也为相关的社会机构和民间研究者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出台相关的文化政策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参与力度,鼓励青少年参与艺术活动,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创造力,这也是具有教育目标的举措。2013年,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CMS,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s)出台了一项“支持充满活力和可持续性的艺术文化”的政策,并于当年7月发布《文化教育:项目与机遇之概要》报告,其中第五类“纪念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一项下就有许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动,体现了英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重视态度与积极工作的成果。
本章通过相关机构的网站与电子化的数据材料、政府通过的法规法案及政策、政府工作报告、调查结果等获得第一手材料,同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梳理研究对象的发展线索。在具体结论上,参考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与文化学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领域相关的学术成果。英国媒体的报道、私人博客、组织的撰文等资料也被纳入本章参考的范围。通过这一系列的搜集整理工作,本章希望全面、客观地介绍英国对非遗保护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具体措施,并为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借鉴。
当前中国学界对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深度尚停留在较为单一、基本的层面,还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英国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虽然为政府拒绝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一举动辩护的学者很多,但是不少社会组织、机构都指出,最终受损害的仍然是英国国内能够被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等文化财富。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人都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无论是民俗文学和民族语言的口头性传承,还是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表演与展示,抑或是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都离不开“人”的作用。这些文化遗产若想留存,就必须有活生生的人来继承它,把它表达出来,传递给其他人。因此,英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启示是研究政府发挥民间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的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尽管政府并没有同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在很多情况下制约了政府统一的管理行为,但是英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没有停滞,反而在很多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树立了榜样,这离不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工作的重视,是发人深思的生动例子。或许我们会发现,观念与意识的改变往往比法规与政策更加有效,并会促进后者的普及与实施,这些都是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