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装祖师赵春兰

从看不惯洋人女性的穿着打扮到爱穿时装,国人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段,但是洋人女性所展示出的美丽,已开始渐渐印入国人脑海之中,这是由于人对于美的喜欢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虽然清王朝对女性穿着打扮有许多严格的规定,但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法在人心中被禁锢的。

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商机,及时捕捉市场发展动态,时装遂发展演变成一个新颖的产业。在那个年代的华人中也不乏精明的商人,被后人称为“中国时装祖师”的赵春兰就是其中之一。

赵春兰1826年出生在上海浦东川沙唐暮桥赵家宅的一个裁缝世家。他从小聪明好动,受父亲的耳濡目染,从10岁起就开始学习裁制缝纫衣服的技能。父亲时常向他强调学习本领的重要性,他记得最牢的一句话就是“荒时暴月饿不死手艺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也是他父亲的“肺腑之言”。长大后的赵春兰确实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本帮裁缝师。随着上海开埠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沪洋人女性增多,身穿洋装的华人也随之增多,赵春兰感到,时装行业定能成为上海的一种新兴产业,其潜在市场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快速发展,国人身穿时装和追求时尚的热潮必将会到来。为此,他打算学做时装。

然而,华人要学裁制西式时装并非易事,它的裁剪方法、缝纫工艺同做传统的中式服装千差万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和制作方式。在那个“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社会里,谁愿白白教你技术?更何况华人中还没有一个会制作西式时装的师傅。为了尽早学到手艺,赵春兰就到洋人的教堂去做礼拜,并由此认识了一位叫拉杰的洋裁缝。这位信仰上帝的善良人收下了这位中国徒弟,时年赵春兰刚满23岁。赵春兰在跟洋裁缝学做时装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时装制作工艺的复杂、精妙,没有巧夺天工的本领和艺术修养是无法设计、制作出一件漂亮时装的。于是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本领,又追随拉杰到英国进行三年的“留学深造”。经此,赵春兰的审美能力和设计制作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视野更加开阔。

赵春兰学成回国后,马不停蹄地在上海南市曲尺湾开设了一家专做女性时装的洋服铺。他做了多种不同颜色、不同款式、适合不同季节的时装陈列在橱窗和店堂里供消费者欣赏,这就是由华人开设的第一家时装铺。

赵春兰设计裁制的西式时装款式新颖、工艺考究,博得了在沪洋人的好评,不少在沪的领事官员和洋行老板家的夫人、小姐都找赵春兰定制时装,秋冬季节做女式风衣、西装、夹克,春夏季节做晚礼服、套裙、马甲、衬衣等。在成为赵春兰老顾客的那些洋人女性看来,他精巧的手艺比不少洋裁缝都要棒。

为了把裁制时装的技艺传授给更多人,促进上海服装业的发展,赵春兰在自己的家乡招收了不少徒弟,这些徒弟学成后大多自立门户,在上海各处开店,其中有的还远赴俄罗斯及南亚各国,促进了中国早期时装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