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裁缝转行多

上海开埠后,外国领事馆、洋人办事机构、洋人商行等纷纷涌入,洋人的在华掠夺,从商品输出变为办实体企业的资本输出——搞航运、开银行、办工厂、建铁路、造船舶、开洋行。在这些行业工作的高级职员及富家子弟先后穿起洋服,使上海出现一股洋服热。

华人裁缝转行生产时装

服饰汇

热火朝天的服装生产

洋人的服装企业

1843年,上海最早经营西服的企业开设于抛球场(今南京路与河南路路口),是英国商人爱德华·霍尔的福利公司。他在经营食品、洋杂货的同时销售西服、马甲、长裤、零剪法兰绒等纺织品。1844年,开设于二洋泾桥的隆泰洋行除销售食品、五金等商品外,也经营各类服装,包括西服、童装、颈项缎带以及各种纺织品,成为一家多种经营的洋行,消费者大多是洋人。

1862年,外商宜丰(服装及成衣)公司在福州路江西路路口开业,这是上海最早的西式服装店。为了适应当时的潮流,在竞争中不落下风,上海的一些本帮裁缝(即中式裁缝)便停做长袍、马褂、对襟衣,纷纷开始学做洋服,专替洋人服务,业内称其为“番帮师傅”,亦称“红帮裁缝”。

当时一些外侨居所和洋行大多在外滩一带,由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洋人日增,一些中式裁缝到码头上专为洋人修补洋服,在拆洗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洋服的缝制技术,此后就拎了包裹到外轮上承接加工洋服的生意,当时称其为“拎包裁缝”(也称“落河师傅”)。由于为洋人修补洋服收入甚丰,日子一久,这些华人裁缝积蓄了一些钱,不少人就集资在外滩港口码头一带开设洋服店或设摊承接来料加工业务。由于那个时期真正在华做西式服装的洋人裁缝不多,满足不了在沪洋人的需求,因而华人裁缝改做西式服装很吃香,生意红火,收入也随之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