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迷失人生,迷失爱情

九、迷失人生,迷失爱情

再次见面,是在第二周的传统文化课。

之前两天,我就一个人躺在宿舍,除了睡觉,就是看片,跟着看《老友记》,一集一集往下看,眼前却总是静姝的身姿在晃动。

如果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享受孤独固然是对人生和自我妥协的一种生活态度,但绝不应该是一种理想和爱好。摆脱孤独,追求爱情才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我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时而亢奋,时而沉静,沉浸在单相思的情景中难以自拔。

我给自己画个一个美好的圆圈,先把自己放进去,再把静姝放进去,两个人在圆圈里面跳舞,感觉那就是爱情的模样。

我受不了了,心里想着静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又不知该如何走下去。

静姝爱我吗?

肯定爱我的吧,要不她怎么会跟我出去吃饭,还让我牵手,怎么会看着我甜美地笑?

难道她不爱我?

她总是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和一个精神的世界之间不停地切换。她仿佛已经看透了人间的生死,是否又会喜欢我这个一张白纸的穷小子呢?

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书上说,爱一个人就是给她快乐,那我是不是应该让静姝快乐起来,陪着她快乐,她就会爱上我呢?

终于到了见面的日子,我依然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而静姝依然在前排。我的目光从未离开过静姝,哪怕是一秒钟,都没离开过。我发现静姝往后看过,不知道是不是在找我,我相信那是一种找人的目光。

那天,杜教授又是拿粉笔在黑板上,寥寥数笔,一个老者的形象就呈现在黑板上。杜教授用标识性的和善目光,看着台下问道:“大家应该知道这个是那位?”

“太上老君。”下面有同学喊道。

教室里瞬间充满了笑声。

杜教授也乐了。“这位同学想象力够丰富的,这个人物就是这本伟大著作的作者。”说着,杜教授拿着一本线装的《道德经》给大家展示了一下。

“《道德经》全书一万多字,论述了中国人修身,处世,治国之学问。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是自然法则之道。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一堂课下来,杜教授讲的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杜教授让大家回去写一篇自己的感受。

下课后,大家都围在杜教授身边,请教各种人生问题,仿佛都找到了人生导师。我和静姝也不能免俗,寄在人群中间,恨不得能粘点杜教授的仙气。

课毕,我陪静姝一起回宿舍,静姝没有拒绝。

“今天的课收获大吗?有什么感悟?”静姝问道。

“挺大的,很有感触。感觉人生万事都可以找到答案,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你说这么经典的著作,以前怎么就没有学过呢?”

“我也在想,可能是太深奥吧。有些事,过早懂了,也不是好事,就像常说的: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那也是怕我们过早看清人生吗?”

“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儒家经典是治学根本,你看四书五经里都没有《道德经》。”

“我看是古代统治阶级怕人民群众都看透时势,所以刻意不想让大家学吧。”

“也不至于,又不是禁书。不过《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也许普及开来,贪官的数量都能减少了。”

“回去要好好琢磨琢磨,还要写课后作业。”

周六一早,我去学校附近的书店,想买两本《道德经》,送给静姝一本,没想到只剩下最后一本了。店员还特别好奇地说:“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这本书已近卖了几十本了,早上还没开门,就有人来买《道德经》,这是怎么了?难道看了《道德经》,大家就有道德了?”

我竟无言以对。

上午,我在图书馆泡了半天,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关于《道德经》和中国人的道德素质的问题。我列举了许多国人的缺点,小到随地吐痰,挤公交,大到社会、环境、政府管理。我搬着《道德经》进行了些许评价。

下午,我们相约一起去找杜教授交作业。见面之后,我把唯一的一本《道德经》送给了静姝。

静姝好奇地问:“你在哪里买的?我上午去买,书店就缺货了。”

“我运气好,这是最后一本。”

杜教授办公室在文学院大楼三楼。我们走到办公室门口,门是开着的,屋里还有两位同学,杜教授正在侃侃而谈。杜教授看见我们后,示意我们进来,问我上完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一塌糊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是原来的认知,通过上课以后,又得重新推倒重来,现在非常混乱,还没理出头绪。”

杜教授告诉我,这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就好像那个看山的理论,小时候看山就是山,慢慢地长大了,看山就不是山了,再后来,看山还是山。

我似乎略有所悟。

我提出了《道德经》和佛学是否相通的疑问。杜教授并不认同,本质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简单讲,佛学讲的是出世,《道德经》看似是出世,本质上他认为还是讲入世。

杜教授又问静姝的感受。

静姝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收获挺大的,其实,我之前思想一直比较压抑,对人生,对社会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但是通过上老师的课,我内心找到了一丝平静,至少找到了和内心的魔鬼和平相处的方式。”

听到静姝的论述,杜教授显然更为激动。他首先表扬了静姝的学以致用和自我探索的精神,还说人最大的敌人正是自己,不是别人,战胜自己的心魔,放下自己的执念,就获得了整个世界。

接着,杜教授从佛学,到《道德经》,到人生的意义,讲了两个小时。核心观点主要是人要仁爱,知足,无为,不争,上善若水,顺其自然。

最后,杜教授推荐我们加入学校的禅学社,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可以一起修禅,一起进步。

我似懂非懂,若有所思,过去一年,我接触到的成功学著作,像《卡耐基成功之道》,《人性的弱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羊皮卷》等等无非都是要求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佛与道的清心寡欲的境界,我难以理解。

静姝则不然,杜教授的每一句话,静姝都感觉和自己的心境极为契合。她一脸虔诚,满心欢喜,好像找到了心灵的依靠。

临走之前,我鼓起勇气问杜教授提出自己的疑问。

杜教授认真地回答我:“其实积极和消极就像是矛盾的两面属性,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紧密联系,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一定要在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中看待这个问题。老子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这些都告诉我们要以沉着平和的心态处事,同时又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这本身并不冲突。”

从杜教授家里出来,我们一路默默无言,都沉浸在思考中。

我们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川菜馆吃晚饭,静姝爱吃辣,就点了一个酸菜鱼,一个宫保鸡丁和一个酸辣汤。大家各自吃饭,气氛显得很安静。

我想缓和一下气氛,想起江涛之前讲的笑话,就问静姝:“你知道人什么地方能大能小吗?”说完我就后悔了,害怕静姝会生气。

“嘴巴啊!”

“啊,为什么呢?”我惊奇于静姝的回答速度。

“因为我吃饭的时候嘴巴很大,喝水的时候嘴巴很小。我爸从小就这么说我。”

这个解释完全合理,我想起之前和江涛、刘爽在一起时的反应,不禁乐了。

“怎么了?标准答案是什么?”静姝看我笑了,反问道。

“是眼睛,我白天的时候眼睛很大,晚上睡觉眼睛很小。”

我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不止心眼那一个答案,可以有无数个答案,而那时候为什么大家都往那个方向去想呢?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是因为和静姝在一起脑洞大开呢?

吃完饭,我们步行回学校,一起去参加晚上的英语沙龙。当天的活动搬到了主楼的阶梯教室,学生会请来一位美籍华人教授做讲座。我们过来后,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走道上都坐着人,后排也站满了学生。我们站在教室后面,好不容易挤出一个位置,可以看到教授的脸。开始时,教授用英语演讲,开了两个玩笑,气氛缓和很多。他左手拿着一本英文书,关于美国教育的,经常念一长段。教授的英文着实难懂,大家又很想知道在说些什么,不知是谁先提议,讲座就改为用汉语介绍中美文化差异了。

教授先从美国文化的先进性开始讲起,讲到了美国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接着讲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别,中间穿插着自己在美国读书的辛苦和坚持,最终顺利拿到了绿卡,这一切都是上帝保佑。教授讲得热血沸腾。

接着,教授开始讲人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就没有底线。随手就从兜里掏出来一本《圣经》:感谢主,上地创造了人类。

我越听越迷茫了,究竟是我们文化不先进,还是人出了问题。我找不到答案,只是觉得怪怪的。

晚上,我和静姝一起在校园里晃悠,两个人都若有所思。听了一天的佛学,道学,上帝学,到底那个是对的?那个更伟大?

此刻,一轮满月挂在树梢,银色的光线从树枝的缝隙里铺泻在校园的主干道上,和桔黄色的路灯光线交织在一起,光影迷离,倒像是一幕别样的风景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看着身边美丽的静姝,我在爱情的光影里,也迷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