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土规模、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战略
- 邓柏盛
- 3815字
- 2025-03-01 04:25:49
第五节 研究内容、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内容
全书共10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并进行文献梳理,主要介绍自然资源与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作简要的评述。第二章属于本研究的理论部分,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重新认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将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本的形式代入索洛模型,构建一个关于增长理论的新的分析框架,研究自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反思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反思经济学的理性,现实中不可能具备完全理性,理性是有限的。“有限的理性”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自然资源的市场结构、自然资源均衡价格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对外贸易和定价策略等产生影响。这一理论分析会与后面的各个章节建立起联系。第三章从资源禀赋的角度界定大国,解读大国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大国的基本特征和可能的优势。本章还以发展中大国即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为例,归纳总结过去的几十年间,上述国家的自然资源优势与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战略。第四章分析大国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属于实证研究。本章以中国为例,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确保研究的规范和正确,在具体的研究中还以2008年为断点对整体情况进行了邹检验,同时考虑到省情差异,还分东、中、西三部分进行区域检验。第五章分析大国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属于实证研究。本章对中国和美国进行对比研究,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比较国家间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政策。第六章研究大国自然资源与工业化质量,属于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具有自然资源总量优势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基本情况,包括工业化的速度、工业化的质量以及工业化所处的阶段。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试图探寻自然资源影响一个国家产业选择、产业发展的路径,厘清自然资源丰裕度对资源型产业本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布局、结构、规模、发展和升级的影响机理。第七章属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部分。该部分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运用蛛网理论,构建一个关于自然资源价格波动的模型,并以国际石油价格为例进行检验和分析。第八章研究大国自然资源优势与对外贸易政策问题,该部分内容属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本章通过在Fujiwara(2011)的模型中引入一个上游中间产品出口国,研究上游垄断厂商在不同定价模式下,贸易自由化(非关税贸易成本降低)对下游出口国的贸易与环境政策,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并以铁矿石和稀土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和说明。第九章研究大国自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问题。自然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如何节约使用和提高其利用效率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本章归纳总结主要发达国家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为发展中大国提供借鉴。第十章为本书的结论部分,主要从之前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总结出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包括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升级、资源性产业贸易等方面的战略与政策。
二、主要研究观点
大国优势来源于多方面,不局限于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的作用功不可没,尤其是在资源、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尽管自然资源优势和“资源诅咒”在不同的地区均有体现,但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自然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这些特性仍有待深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如下观点:
第一,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密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竞争优势理论为产业选择、产业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不应该局限于上述理论范围之内,大国所具有的一些新的特征和优势,可为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新视角。尽管大国之间存在着普遍性和特殊性,大国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但是大国之间仍然可能存在一个普适性的产业选择标准和发展战略。
第二,自然资源不能等同于能源。近20年来,在“资源诅咒”问题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一般研究都将“资源诅咒”等同于“能源诅咒”,在刻画和度量自然资源丰裕度时,大多使用煤炭和石油的丰富程度来替代,尽管能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然资源不仅限于能源,所以长期以来的研究结果难免会有争论和偏误。以中国为例,本研究认为,不同的时间段,关于“资源诅咒”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相同,即使同一时间段,不同区域层面资源诅咒也不相同。
第三,自然资源、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一国初始发展阶段,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会决定产业布局与产业规模,产业规模与布局又会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变迁。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这些关系的确认,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不能简单和笼统地分析。
第四,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工业化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源于自然资源初始状态下所形成的产业的规模、结构与布局,产业的规模、结构与布局又进一步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变迁,进而影响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质量。在具体比较分析一些大国的工业化质量时,应该从多个指标来分析。
第五,理性人是经济学研究现实问题的逻辑起点,然而现实中的经济主体并非完全理性。在本研究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从稀缺性角度来看,经济主体能够认识到经济资源的不足,但是对自然资源而言,却一直排除在主流经济学的增长理论之外;从市场角度来看,价格机制是调整自然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然而,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市场均衡价格波动剧烈,以致自然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承受巨大的损失,显然,理性是有限的。
第六,对外贸易中,自然资源出口国不同的定价策略,会带来不同的社会福利水平。本研究在Fujiwara(2011)的模型基础上引入一个上游中间产品出口国,发现无论上游中间产品厂商采取何种定价模式,贸易自由化(非关税贸易成本下降)均会提高下游国的环境税和进口关税,但不同定价模式下贸易自由化对下游国社会福利的影响并不相同。在上游采取歧视性定价模式下,下游国社会福利函数为贸易成本的凸函数,贸易自由化总能提高下游国的社会福利;在上游采取统一定价模式下,下游国社会福利函数为贸易成本的凹函数,贸易自由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不确定,其影响趋势取决于污染损害系数的大小。
第七,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在具体手段上应该根据中国国情采取奖惩结合方式。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化,经历了数次能源危机,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面已经有较好的经验,如日本建立了垃圾回收体系,德国建立了整个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些都值得借鉴。在具体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面,机制与制度设计应该符合中国国情,赏罚分明,有奖励,有惩罚。
三、可能的创新
本研究基于大国自然资源优势针对大国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形成与布局、产业升级与变迁、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形成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创新。
从理论上来看有三点创新:一是将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本的形式纳入索洛模型,建立起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框架,探讨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均衡路径以及均衡收入的影响;从强可持续发展和弱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研究自然资本、人造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些在国内研究中极少出现。二是由传统的理性转向有限理性来分析自然资源问题,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后果,特别是在第四章研究“资源诅咒”问题时对于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标的选择不同于大多数文章,避免了“能源诅咒”的检验问题。三是针对国际自然资源市场的非完全竞争特点,在Fujiwara(2011)的模型基础上引入一个上游中间产品出口国,研究对外贸易中的定价策略与一国福利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能够为自然资源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关税、环境税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建议,这也是本研究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从实证研究来看有三点创新:一是针对美国和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通过产业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标研究了两者产业结构变化的异同,分析了这些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比较了两个产业发展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得到了相对适宜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能够为其他大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指导和建议。二是针对“资源诅咒”问题,本研究使用的资源丰裕度指标通过将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四类主要能源资源与铁矿石、有色金属、森林资源、稀土四类主要非能源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加权得到,因此,检验结果更有科学性和可靠性。三是构建了一整套相对科学的度量工业化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判定矩阵对各个指标进行比较合理的权重设置,然后对发展中大国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进行了工业化质量的比较。
[1]根据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作出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难以替代性等特征。
[2]按照Larsen的解释,自然资源会通过挤出效应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从机械制造业中挤出;并通过资源类部门较高的工资吸引劳动力从机械制造业脱离,加入资源采掘和加工行业。自然资源也会通过其远低于制造业贸易品部门的技术溢出,引致低产出和低增长。自然资源的支出效应还能通过将大量的资源收益转化成增加的总需求抬高实际汇率,削弱机械制造业部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