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土规模、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战略
- 邓柏盛
- 787字
- 2025-03-01 04:25:50
第一节 引言
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研究资源如何有效地配置。由于人类欲望具有无限性,而满足欲望的物品以及用来生产经济物品的资源具有有限性,因此资源相对于欲望总是不充足,稀缺性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尔萨斯基于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有限,给出了由人口危机导致经济危机的悲惨预言;“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也是基于经济增长受制于各类自然资源而得到;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如是说:“如果资源是无限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什么生产就不会成为问题。如果能够无限量地生产每一种物品,或者,如果人类的需要已完全满足,那么,某一种物品是否生产得过多是无关重要的事情,劳动与原料是否配合得恰当也是无关重要的事情。……研究经济学或‘寻求经济的办法’就会没有什么必要。”由此可见,人们对自然资源稀缺的认识早已有之而且在不断地强化。尽管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主流经济理论并未将其充分体现到理论体系中去,例如,经典的增长理论很少纳入自然资源的经典增长模型;又如,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考虑更多的是资本的稀缺而非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
理性人假设和市场出清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两个假设。“理性”是一切经济问题分析的出发点,一般将合乎人性、合乎自然规律的,认定为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种思想,那就是要建立起一种合乎理性、合乎正义的社会。人民在社会中充分地自由竞争,政府承担守夜人的角色,每一个人追求的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间接为别人创造了福利,竞争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也实现了福利最大化,或者说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在亚当·斯密之后,无数经济学家以理性为出发点不断完善经济学,试图得到两个重要结论:第一,经济个体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二,整个社会如何实现福利最大化(即资源最优配置)。然而,现实中的经济个体真的是理性的吗?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