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国的界定及优势分析

一、大国的界定

本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大国,然而“大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大国”,什么是“小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学界更没有明确哪些国家属于大国。到目前为止,对“大国”进行研究最为深入和透彻的应该属于以欧阳峣为代表的大国经济研究团队。笔者非常认同欧阳峣和罗会华(2010)基于经济学从综合性的角度界定的“大国”概念。[1]他们根据大国的国土、人口、经济总量情况,把大国分为特大国、中等大国和一般大国三个层次;根据大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把大国分为高收入大国、中等收入大国和低收入大国三种类型。最终区分出三类大国,第一类是具有综合优势的特大国,主要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第二类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中等大国,主要有: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阿根廷;第三类是具有区域优势的一般大国,主要有: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埃及、刚果(金)、伊朗、韩国、苏丹、南非、哥伦比亚。[2]大国的综合优势实际上就是基于规模所形成的各种优势的一个综合,本书主要研究第一类大国,即具有综合优势的特大国,此类国家中只有美国是发达国家,其他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研究的重点又在于其中的发展中国家。[3]

二、大国的综合优势

(一)大国的国土面积广阔

国土面积作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成为大国经济研究中首要关注的条件,我们评价大国实力时,往往首先关注其幅员大小。一般说来,国土面积越大,国力也就越强。很多学者在研究大国经济时,往往将国土面积作为第一个重要参数。如欧阳峣、罗会华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的大小与其拥有的陆地面积有关,一个国家土地面积越大,自然这个国家就越大。国土面积排名全世界前十位的国家有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哈萨克斯坦和苏丹。上述国家的国土面积都超过了100万平方公里(如表3.1所示)。

表3.1 世界主要国家国土面积排名

049

(续表)

050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

国土面积大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有利条件。通常,“地大”总是与“物博”相关联。一般来说,国土越辽阔,资源就越丰富,国家实力也就越雄厚。目前,世界上的领土大国,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均是资源大国。广大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是一国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领土面积对一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大国的自然资源储量丰富

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从贸易、分工、资源禀赋和规模等方面探讨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基于地域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将产生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这种差异将导致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分工的基础主要是有利的自然资源禀赋。在马尔萨斯看来,自然资源对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决定作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李嘉图也看到了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在资源导向型的增长模式中,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笔者重点研究的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特大国,这些国家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国土规模比较大、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其中,俄罗斯自然资源最为丰富,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约为1707万平方公里,拥有全世界10%的耕地,耕地面积约1.3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世界第一,约0.85公顷。俄罗斯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藏量巨大,在世界自然资源总储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等均名列世界前几位。[4]美国国土面积约936.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1.97亿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均耕地0.7公顷,是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的2.9倍。美国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石油、煤炭、天然气、铁矿石、钾盐、磷酸盐、硫磺等矿物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此外,美国还拥有丰富的铅、锌、银、铀、钼、铜、金等资源。[5]巴西国土面积约为855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例如,已探明铁矿砂储量650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矿、铝矾土、锰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铬矿、镍矿和黄金矿;石油储量约36亿桶,另有相当于15亿桶石油的油页岩;天然气储量1330亿立方米。丰富的自然资源奠定了巴西健全的工业体系,咖啡、蔗糖、柑橘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位,畜牧业发达,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巴西成为“世界经济的粮仓”。印度国土面积约328.8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总面积的2/5强,山地只占1/4,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在世界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大国的人口众多

人口众多是特大国的第二个典型特征。现有对大国的分析和研究中提及最多的划分标准就是人口,如西蒙·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分析国家大小对一国国内生产结构的影响时,就运用人口作为尺度,以1000万作为分界线把国家分为大国和小国两类。钱纳里在《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一书中,将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国家称为大国。为什么专家学者大都喜欢以人口作为大国的衡量标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数量的多少,体现了国家的人本性、群体性,一个人的社会或者几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不需要国家这种载体的。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人口大国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和日本,具体人数见表3.2:

表3.2 世界主要人口大国排名

052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坚持不懈地推进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8年的9.14‰,2005年进一步下降到5.89‰,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丰富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数量,有利于提高劳动分工带来的规模效益,并且具有低工资优势,为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四)大国的资本积累规模大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众多要素中有三个最为重要,一是技术,二是劳动力,三是资本。在一个短期的研究中,往往会假定技术是不变的,另外两个要素中劳动力体现在人口的规模和质量上,资本则体现在包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方面。大国资本积累量大,而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相同。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物质资本的作用更为重要。这一时期,社会消费结构以生存和基本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为主,知识产品消费的比例较小,相应地,在产业结构上,整个国民经济以物质生产产业为基础,服务业的资本密集度较低。向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工业部门的持续扩张,制造业的迅速增长,客观上要求物质资本急剧膨胀,因此在这一阶段,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消费结构升级,物质消费的比重降低,知识产品、精神和服务类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服务业比重大、知识密集度大,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事业、信息服务与咨询业、教育培训业等专门知识性的产业更发达,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为适应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在大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工业部门的扩张及其城市化进程中的推进需要交通运输、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一切都会产生巨大的资本需求,巨额投资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大国要想迅速改变自己的经济面貌,摆脱发展中国家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就必须全面地、有规模地筹集资本和提高资本利用效率。这些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储蓄率比较高,使得其无论是人力资本积累还是物质资本积累都具有大国优势。以中国为例,固定资本形成总量从2000年的37316.5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69075.4亿元。1994年后,人力资本增长加速,1995—2009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10.16%;而1985—1994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2.26%。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大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

(五)大国其他方面的规模优势

相对于小国而言,大国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规模特征:第一,大国经济总量大,影响力强。经济总量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2011年全球国家GDP前10名如表3.3所示。经济规模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不仅构成影响一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构成影响国际市场变动的重要变量。经济规模大是大国经济的一个基本标志。大国效应是大国经济的外部体现,大国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同于小国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特征。

表3.3 2011年全球主要国家GDP排名

054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第二,大国的市场规模大。规模经济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具体来说,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于相关联的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扩大了企业的边界和规模,实现了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实现的规模经济效应。内部规模经济就是随着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及各种费用从而引起的产品成本下降和收益增加的情况。市场规模体现在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规模方面。从市场需求来看,市场容量就是国内市场需求量,生产规模取决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显然,国内市场容量大的大国企业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而国内市场狭小的小国,大多数产品的规模经济难以在国内市场上实现。国内市场容量对企业规模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即便一个企业具有实现规模经济的能力,但受到市场容量的约束,该企业也难以实现规模扩张,这也意味着在企业内部无法实现充分的分工。在存在较高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对大国而言,由于国内市场容量大,在内部规模经济条件下,单个企业达规模的生产可以充分获益于规模经济。从市场供给来看,由于大国的国内市场较大,规模经济效应较强,可以使本国产品以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由于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非行业规模;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的和外部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呈反比,即厂商数量越少,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规模收益也就越高。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下,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能够迫使小厂商退出市场,从而获得市场份额,也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如果一种商品能够长期大规模生产,就有可能大大提高它的经济效率。大规模生产可以深化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缩短机器设备闲置期和原材料及产品库存期,从而降低产品平均成本;可以更多地积累生产经验和更便于引进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从而拥有竞争优势;可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从而扩大市场份额,等等。大国由于自身市场规模巨大,即使在没有国际市场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其规模也非常大。大国经济内部的市场特征不会是均质的,而是呈现出较大的内部差异性。这为区域分工和区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般来说,大国情形下的专业化生产优势具有比小国更强的延展能力,这种延展能力是以内部地区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为前提。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在全球市场一体化条件下,各国依据本国的比较优势选择加入国际分工,这将带来贸易收益。

另外,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大国的创新需求远强于小国,其规模也是小国无法比拟的。大国经济体在研发(R&D)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小国经济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最为基础性的成本收益视角来看,一些在小国无法获利的技术在大国却能够获得收益。其次,对于大国来说,一些具有超前性的技术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本国当前的比较优势,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其对资源的扭曲效应也将小于小国,也就是说,大国可以更好地接受超前性的技术创新的出现与成长,而这些超前性的技术创新对于大国的长远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具有超前性的技术创新在增强大国当前的综合国力以及塑造大国长远的竞争优势方面往往产生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再次,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进入门槛,特别是前沿性的重要技术创新对资金和人员等都存在严格的要求,而这些条件可能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具备的。作为大国,虽然从相对量上来说,可能存在资金和技术人员储量不足的问题,但是从绝对量上来说,却往往可以跨越技术创新所需要的门槛,而小国往往不具备这一条件。最后,具有独立开展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国在引进和消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方面比小国更具优势。当发展中国家具备独立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之时,发达国家对相关技术进行封锁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发达国家将倾向于以更快的速度和较低的价格向该大国转移相关的技术。同时,具备相关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大国充分吸收、消化和进一步改造发达国家转移的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