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5字
- 2021-06-08 15:20:03
第6章 生产
6.1 复习笔记
1厂商及其生产决策
(1)企业存在的原因
企业指由经理人来管理、与企业所有者分离,并雇用和管理大量工人的工厂。相对于独立工人生产的高成本、低质量和无效性,企业提供了独立工人所欠缺的协调方法,消除了工人进行每项任务所需的协商过程,以及对于任务费用的讨价还价。因此,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可以让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远比没有企业时高效得多。
(2)生产技术
将投入转化为产出(或产品)的过程是厂商运行的中心。投入也称生产要素,通常可以将投入分为劳动、原材料和资本三大类。
(3)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描述的是厂商在每一特定的投入要素组合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假定有两种投入要素:劳动L和资本K,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q=F(K,L)
这个方程显示了产出与劳动和资本这两种投入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4)短期和长期
短期指的是在此时段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无法变更的。在此期间,不可变更的投入要素也称为固定投入要素。长期指的是在此时段内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
在短期内,厂商使用的是固定规模的生产设备,变化的是使用强度;在长期中,企业的规模有了变化,短期中的固定投入要素也是厂商根据以往的生产和销售作出长期决策的结果。短期与长期之间,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区分标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一种可变投入(劳动)下的生产
(1)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一种要素(如劳动)可变下的生产,可用劳动的平均产量(它度量人的平均生产率)和劳动的边际产量(它度量了生产过程中最后一单位劳动的生产率)来描述。
图6.1 一种可变投入下的生产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是每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由总产量q除以总劳动投入L得到。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是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概括而言,可用以下关系表示:
APL=产出/劳动投入=q/L
MPL=产出变化量/劳动变化量=Δq/ΔL
图6.1(a)中的总产量曲线显示了不同劳动投入数量下的产出;(b)图中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曲线由总产量曲线直接推导而得。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大多数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劳动(和其他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现象,一般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报酬递减指的是在其他投入要素固定时,随着某种投入要素不断增加,最终必然会出现一点,在它以后边际产出下降。例如,当劳动的投入较小时(资本固定),投入的稍稍增加可以产生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产出有较大的增加;但是当工人数量过多,一部分员工的工作会变得缺乏效率,使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
(3)劳动生产率
用某个产业或整个经济体系来度量的劳动平均产量,结果即为劳动生产率。因为平均产量计算的是每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是比较容易测量的(需要知道的只是投入的劳动和最后的总产出),它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居民的真实的生活水平,且其可以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劳动生产率的横向比较,亦可与历史数据进行纵向比较。
3两种可变投入下的生产
(1)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是由生产出同一产量的所有可能的投入要素组合形成的曲线。等产量线与用来研究消费者理论的无差异曲线非常相似。无差异曲线将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等产量线则按产出水平的高低作同样的处理。与无差异曲线区别的是,每一条等产量线都对应着特定的产出水平,其数值大小具有现实意义,而无差异曲线只是排序意义上的。
如图6.2所示,等产量线图是等产量线的集合,其中每一条线表示的是在各种投入品组合下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正如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效用函数一样,每一条等产量线与某一产量水平相对应。当等产量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产出水平也上升。
图6.2 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线给出了厂商进行生产决策的可行性空间——为得到特定的产出,厂商可以使用不同的投入品组合。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这个可行性空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边际报酬递减
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都是可变的,生产的两种要素都呈现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要素不变,一种要素投入增加时,边际产出减小。也即当利用更多的资本去替代劳动的时候,等产量线会变得越来越陡峭;当利用更多的劳动去替代资本的时候,等产量线会变得越来越平坦。
(3)投入要素间的替代
等产量线一般是向下倾斜的,因为所有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为正。每条等产量线的形状可用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来描述。劳动-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描述为维持不变的产出水平,减少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需要增加的资本投入量。
像MRS一样,MRTS也始终为正数,其公式表达为:
MRTS=-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劳动投入的变化量=-ΔK/ΔL(q保持不变)
式中,ΔK、ΔL是资本和劳动沿着等产量线的微小变化。
(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由于等产量线是以两要素的相互替代来维持一个固定不变的产量水平,所以等产量线向右下方倾斜。又因为等产量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产量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使得向右下方倾斜的等产量线必然凸向原点。
(5)生产函数的特例
关于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替代,有两种极端情形的生产函数。在第一种情形下,两种投入要素之间是完全可替代的。这里MRTS在等产量线上所有点处均为常数。另一种情形下,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是固定的(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图6.3显示了这两种极端情形下的等产量线。
图6.3(a) 要素完全替代时的等产量线
图6.3(b)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
4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变化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递增指双倍的投入产生双倍以上的产出。例如,当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大于100%。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2)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递减指双倍投入下产出达不到原来的两倍。例如,当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小于100%。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3)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不变指的是双倍的投入恰好产生双倍的产出。例如,当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也增加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