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2739字
- 2021-06-08 15:19:59
第2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2.1 复习笔记
1供给和需求
供给-需求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在竞争性市场中,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价格的函数。这些函数表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将生产多少产品,而消费者愿意购买多少产品。
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时,称这两种商品是替代品;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称这两种商品是互补品。
2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指市场运行中的价格、供求关系和竞争性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调节功能。它具有自发性、灵活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
如图2.1所示,市场在价格P0和数量Q0处出清。在更高的价格P1处,有剩余产生,所以价格将下跌;在更低的价格P2处,有短缺发生,所以价格将上涨。
图2.1 供给和需求
(1)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
供给曲线S表示在其他影响某商品供给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应于每一给定的价格,生产者所愿意生产的该商品的数量。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式表达如下:
QS=QS(P)
通常情况下,价格越高,厂商愿意和能够生产和出售的商品数量越多。如图2.1所示,供给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
(2)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需求曲线D表示在每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曲线可以用数学式表达如下:
QD=QD(P)
通常情况下,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多。如图2.1所示,需求曲线通常是向下倾斜的。
(3)市场均衡或市场出清
均衡的最一般的定义为:经济事物中相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的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同时,在均衡状态下,有关经济事物的各方面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状态就是市场均衡,同时市场也达到出清的状态。
图2.1中两条曲线相交于均衡的或市场出清的价格和数量。在均衡价格P0处,供给量与需求量恰好相等,等于均衡数量Q0。
3供给和需求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当价格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这里特指价格数量组合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而供给的变动指的是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变量发生改变而导致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2)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这里特指价格数量组合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而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变量发生改变而导致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即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动。
(3)供给和需求变动后的均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而供给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的变动。
4供给和需求的弹性
(1)弹性的概念
弹性原是物理学概念,指某一物体受外力作用而作出的反应程度。把弹性引入经济学领域,用于说明经济变量间某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一个变量变动1%将引起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在经济学中,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2)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指商品价格上升1%所导致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EP=(ΔQ/Q)/(ΔP/P)=(P/Q)×(ΔQ/ΔP)
需求价格弹性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的斜率,还取决于价格和数量。随着价格与数量的变化,需求价格弹性沿着曲线而变化。如图2.2所示,在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就越大;相反,位置越低,相应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就越小。在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处,对应的弹性系数绝对值为1。
图2.2 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值
(3)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也即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收入变化1%所引起的商品需求数量变化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EI=(ΔQ/Q)/(ΔI/I)=(I/Q)·(ΔQ/ΔI)
(4)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也即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EXY=(ΔQX/QX)/(ΔPY/PY)=(PY/QX)·(ΔQX/ΔPY)
(5)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指某商品价格上升1%导致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被用于测定该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5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弹性属于一个时间框架,并且对绝大多数商品来说,将长期弹性和短期弹性区分开来是很重要的。
(1)需求角度:耐用品和非耐用品
对于许多商品来说,长期需求远比短期需求富有价格弹性。原因之一就是人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这些商品一般都是非耐用品。
对于有些商品来说,情况恰恰相反,短期需求的弹性要大于长期需求的弹性。这些商品(汽车、冰箱、电视机或产业部门购买的资本设备)都很耐用,因此消费者拥有这类商品的总量要大于其每年的产量。从而导致消费者打算拥有的总量的一个微小变化会引起购买水平的大幅度变化。
(2)供给角度:再生性供给和非再生性供给
长期和短期供给也有不同。对大多数产品来说,长期供给的价格弹性远大于短期供给的价格弹性,这是因为在短期内,厂商面临着生产能力的制约,它们需要时间,通过建造新的生产线并配备更多工人来扩展自己的生产能力,这些商品一般都是非再生性供给商品。
对某些商品而言,短期供给比长期供给更富于弹性。这类商品是耐用的,它们在价格上升的时候可以作为供给的一部分而被重复利用,金属的再生供给(即废旧金属的供给,这些金属往往被熔化加以重铸)就是一个例子。
6市场变动和政府干预
(1)影响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因素
影响某种商品需求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价格以外,还有以下主要因素: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
影响某种商品供给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价格以外,还有以下主要因素:关联商品的生产或价格的变化、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测、技术变化引起的成本变化、政策性因素以及自然性因素。
(2)政府的价格控制
政府的价格控制主要有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两种模式。支持价格又称为最低限价,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
最高限价也是政府管制物价的措施之一,指政府为了防止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产品最高价格,最高限价总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由于商品短缺,政府为了维持这种限制价格,往往采取配给制,限定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但市场上往往会出现排队抢购、黑市交易和投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