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教地点介绍
(一)地理环境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地处云南省镇雄县、贵州省七星关区和贵州省赫章县交界处,属于边远山区。该地典型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势崎岖不平,多险陡山峰、地下暗河和溶洞。因此,地表水缺乏,农业生产环境较差;交通落后,基本与外界隔绝。春天的山区阴雨绵绵,地上泥泞不堪,雨水造成了泥土地凹凸不平,增加了行人行路的困难。
大河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很落后,属贵州省一百个贫困乡之一,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在这个地方,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十分有限,大多数人仅仅是初中毕业,甚至有一部分人只是小学毕业或者根本没有走进过学校的殿堂。这些在我们看来根本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地在那里上演着,并且仍然在一代一代地延续着。
这里是无数文学作品中的“山的那边”,无数的孩子怀揣着他们的梦想,想要到山的另一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里在2007年才通上电,2008年才有乡村马路。但是至今全乡除了青河路为镶边改造公路外,其余均为基本通车毛路,人均公路只有5.6米。如此落后的交通条件让这里的一切放慢了脚步,这里虽然没有与世界脱轨,但这里的发展确实比外面慢了几个节拍,闭塞的交通条件让这个地方笼罩在漫天贫困与落后的烟雨中。[4]
(二)人们的受教育现状
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学设施相对欠缺。教室内的桌椅大都年代久远,老旧的桌椅已不再完整,摇摇晃晃,桌面上会有大缺口,导致学生写字需要不断变换姿势才能避开缺口处。黑板质量不一,凹凸不平。学校教学楼只有最顶层的一间教室有投影仪和电脑设备,教师在其他教室上课都无法使用PPT,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仅限听讲和板书,很难接触到图片或者视频等其他类型的课程资料。学校没有专门的跑道和体育场,只有一个简陋的操场,有的地方有裂缝,而且整个操场凹凸不平。学校原本的图书室藏书较少,在几年支教活动后藏书量才明显增多。图书室内也只有书架和几把椅子,并没有桌子,而且图书室不够明亮,整个色调都很昏暗,并不利于读书。
第二,村民的教育理念落后。当地的村民基本上都没有初中毕业,甚至没有读过书,他们世世代代都在山里种庄稼、种果树,并以此为生,而近几年才开始出去打工。他们并不十分明白教育的意义,一些人认为孩子读不读书不重要,早点出门打工赚钱才是最好的。而这里的孩子也被灌输这种观念,初中毕业去读职业学校或者去打工,考高中并不是他们计划中的人生道路,因为从小就没有人告诉他们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第三,师资力量欠缺。大河乡地处边缘地区,从毕节市里坐车过去要四个多小时,一天只有两班车,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少有年轻老师愿意在此地教书,导致这里只有一些老教师。而这些教师中的多数只具有中专文凭,有的甚至是高中水平。他们既没有最新式的教育理念,也没有经过新式的教育培训,大都按照老式方法,严格对待学生,让学生害怕,也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即使近几年国家有专门的乡村教师设置,但是中国乡村数不胜数,大河中学能够分到的新老师也是很少的。
第四,学生上课困难重重。大河中学是整个大河乡唯一的中学,经过我们家访亲身体验,有的孩子从家里来上课要走四个小时的山路,所以他们早上需要起很早,晚上要天黑才能回到家。他们走的还是山路,一旦下雨,地上全是稀泥,凹凸不平的地面很容易让人跌倒。但是无论春夏秋冬,他们都要这么去上学。
第五,多数学生个人原因。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当地学生不甚看重学习。而另一方面,学生个人的认识也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家庭贫困的学生希望可以早日踏入社会,赚钱养家,这是金钱阻止了其学习的道路;而家庭不困难的学生,觉得学习太难,自己考不上高中,读职业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是知识与自信力的缺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上原因也造成了部分学生逃课、顶撞老师、不写作业甚至放弃考试等状况。
以上五点就是对大河乡教育现状的一个简单总结分析。的确,大河乡的教育现状让人十分忧虑,无论是客观教育条件,还是学生个人原因,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但可喜的是,现状在不断地改变,随着人们外出务工的增加,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打工人员在外界接触到了新事物,接受了新理念,他们在自己的谋生过程中会更多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不断更新对这个社会的认识与了解,他们也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可以完成高中学业并有机会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在支教队特色课程之中,也有引导学生建立对自己的认可、树立对未来的期望的内容,让他们一点点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河乡传统的观念在一步一步地瓦解,崭新的观念正在逐渐形成。
(三)周围居民的态度
大河乡是一个闭塞而落后的小村子,但是那里的人民朴实而善良,那里的孩子有一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支教队已有六年连续去大河支教,当地的居民对支教队的队员们也非常欢迎。在他们看来,支教队的队员们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在大山里学不到的东西,是一双帮孩子们看外面世界的眼睛。
在前几年的支教活动中,当队员们从村民家门前经过时,村民们总是热情地打招呼,并邀请大家到家里做客吃饭,他们是在用最直接淳朴的方式向这群来自大山外面的小老师们表示感谢和尊敬。
六年的支教,六年的家访,让村民们对教育的意识有着明显的改变和提升。更多的人愿意送孩子来上中学,也愿意让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更有不少家长表示,希望支教队更好更长远地走下去,进一步改变当地的教育风气和孩子们想要辍学打工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