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风险对致贫和返贫的影响研究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穷人总是将贫穷同不安全、不确定性以及容易遭受打击的脆弱性联系在一起(World Bank,1994、1997、1995、2001)。穷人认为:贫困是一种几乎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仅有的东西也比较容易失去(Deepa Narayan et al.,2003)。上述各种观点和发现使学术界充分认识到风险对导致贫困和重返贫困的重要影响(Dercon,2004),风险可以被定义为这个世界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人们可能预测它发生的可能性,但对它的严重性常常考虑不周。人们试着使用各种事前事后的风险管理策略来改变影响。冲击(Shocks)被定义为风险的真正实现(Dercon,2006)。人们面对的庞大而多样化的风险可能会使他们陷入贫困或者使贫困持续。风险在评估一个家庭的生活标准和脱离贫困的选择时起着决定性作用。很多研究和反贫困政策没有给予风险度量和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足够的重视,涉及这些问题的文献有Morduch(1995)、Holtzmann和Jorgensen(2000),以及Dercon(2002)。在我国,Fao(2011)则关注食品与营养安全方面的风险冲击与贫困的关系。高梦滔、姚洋(2005)的研究发现,农户遭受大病冲击之后,其人均纯收入平均下降5%~6%,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黄季焜等(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偏好和技术信息知识对农民的农药施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风险可以发生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如经济和金融危机或自然灾害,也可以发生在微观层面,包括异质性冲击,如疾病和风险损失。在缺乏安全网或管理战略能力薄弱时,风险对家庭幸福有很强的消极影响并会增加贫困脆弱性。这在低收入国家尤其重要(Holtzmann et al.,2002)。经济学家研究了两种类型的风险或冲击,它们的影响规模存在差异,每一种类型都由众多不同来源组成:第一种是异质性冲击,主要影响单身家庭,如那些经历了家庭成员死亡的。第二种是协同风险每次影响较大的单元,如村庄和社区,达到了国家层次。后者的例子有干旱、洪水或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危机(Holtzmann,Jorgensen,2000)。徐月宾等(2007)考虑到风险对农村贫困的作用,认为我国的反贫困政策应该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

风险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福利损失,但是它的存在已经影响了家庭的决策进程,影响了其预防的能力,Dercon(2006)认为由于风险规避行为,对有着更高平均预期回报的冒险活动的投资也被回避了,长远而言,延迟了家庭的未来发展。人们试着使用各种事前事后战略来改变影响。一些反贫困政策未给予风险度量和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足够的重视(Morduch,1995),但后来的反贫困研究很多都涉及风险管理问题。

经济学家研究了两种风险管理策略:第一种是事前的;第二种是事后的。第一种事前的风险管理策略包含风险发生前的缓解和减少风险的措施。在风险发生后,事后的应对战略才被应用。农户风险策略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有效性、可获得性和个人对其效力的感觉。风险减少机制经常需要集体行为来降低风险的概率,在较小程度上可用于个体,但往往是非常昂贵的。适当的缓释策略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Holtzmann,Jorgensen,2000),例如,由于市场欠发达或不完美,保险制度和其他的金融服务很少被提供给穷人。生产或农产品多样化和作为收入来源与现金或实物形式的存款,更普遍地被应用于实践风险缓释。人们在冲击后还通过借钱、清算资产价值或申请社会基金以及其他选择来缓释风险。事后的风险应对策略是指冲击后借钱、清算资产价值,或申请社会基金以及其他选择。战略来源可以进一步区分,即家庭是否使用了私人或非正式资源(朋友或放债者)、市场机制(微观金融服务)或依赖公共资源(社会政府支持)。

一个家庭的可支配资产也强烈影响着其对于风险的应对(Moser,1998)。因此,要在多个水平(宏观、中观和微观)开发应对风险的机制。举例来说,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会更有效地评估风险;一个具有更强的社交网络或享受公共服务的人可以采依靠它们的支持;或一般人获得了较好的资产基础,可以采用更合适的方式处理风险,并减少其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