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贫困

3.2.1 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已成为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联合国将贫困列为新千年世界性的三大问题之一。如今为了使人民早日脱离贫困,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在这些所展开的调研工作中,有些已经达到上百年的历史,同时一些爱国人士和工作者根据需求的不同,在贫困期间从不同的视角发现了问题。美国学者朗特里在其1901年的著作《贫困:关于乡村生活的研究》中指出:对于贫困的定义来源于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与支出的比例,家庭生活不能维持,无疑就陷入了贫困。如果连个人生活所需的必需品都不能保证,缺乏能力和经济资源不能保证家庭的生活,又怎么能说你不是一个贫穷的人呢?1980年世界银行给贫穷下过这样的定义:家庭、群体和个人没有一定的能力让社会对你表示认可,而那些能过充裕的日子、在舒适中能享用到美食和必需品并参与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在《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中,世界银行将贫困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参与工作能力比较低,缺少经济活动所参与的机会;作重大决定时没有不一样的见解与发言权;在经济上容易受到较大的风险冲击,如一些疾病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贫穷不仅表现在物质匮乏、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的生活比较单一,导致人们不但缺少一些好的发展机会,更无法得到生活条件的保障、安逸舒适的生活,遇到大问题、大疾病时手足无措。社会人员由此对人们表现出一种不信任,甚至剥夺基本生存能力的权利。综上所述,没有权利、较低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产生的恐惧和脆弱就是贫困(世界银行,200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研究学者发现经济增长和收入的不平等会使贫困问题趋于恶化,弱化个人脱离和改变目前的贫困。所以,Hanveman和Bershadker(3)提出了“净收入能力贫困”的概念(Net Earnings-Capacity Poverty,NEC)。NEC即成年人的体力和智力问题是需要充分利用的资源,尽管不能使得贫困线有效地增大。对此,有相关部门开展了许多有利的政策:在有利的资源下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不断地自我突围,让自身造成的各种束缚慢慢解开。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1997)提出:能力的缺乏和收入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摆脱贫困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低收入是导致贫困人口获取收入能力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人力的不足、国家体系的不完善、人们对于收入丧失所让别人看到的软弱无力,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由此可以得出,贫困不仅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还有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能力贫困。这就是著名的贫困三分法,对于贫困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需要先找出原因所在,再进行专门的针对方案来达到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所需要的一定费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状况低下将体现出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从不同贫困的原因、贫困人群的区域特征、贫困给不同人群带来的不同影响等方面去考量。

3.2.2 贫困的标准界定与贫困分类

贫困所体现出来的不同,除了教育的水平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外,还体现在风险灾害对人们的影响和家庭基本需要不能实现的无奈。生存方式在各国之间也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对最低的生存消费的理解也不同。处于不同消费的城市与国家,由于人口规模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地理位置区域的差异,扶贫的标准——贫困线也应该不一样。相同的贫困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却又有一个相同点:家庭总收入与支出比例差别不大,就是平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消费和休闲娱乐时的支出比例需要大致相同,否则等比例的指数原则将会有差异。等比例指数原则将设立在购买一定必需品的家庭条件下,都会被认为是一样的贫穷或者富裕。有这样的规定:将用划定线的方式来体现恩格尔系数,按其中所占比例来体现食品的消费水平。并规定固定的划定线,划定线取决于在不同地方、季节、气候,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者所需要消耗的食品支出。世界银行认为人体内每天所需消耗的热量最低为2150大卡,而在营养学家看来这些往往是不够的,他们认为必须摄取2400大卡才符合我国营养的基本。此外,在许多宗教活动中,一些信奉宗教的仪式和宗教中花费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成为许多家庭基本生活的负担。有些人甚至为了这种信仰使这些需要超过了生理需要。家庭成员和规模、年龄和性别对开支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测量单位对于是以家庭还是个人为规模进行测量得出的数据往往有所不同。

世界银行对于3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在之前的调查中,以一些国家(印度、摩洛哥、埃及、坦桑尼亚)为例进行了以贫困线为基础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一些国际贫困线城市可以计算得到1天只需要1美元,为了收集数据,2015年世界银行便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调查,在最贫穷的国家中求取了其平均值,决定将贫困平均值设为人均1.25美元,“在有利的时间、空间里有关部门需要维持并不断提高人们基本生存中的必需品与消费”,这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共同商议下所下的定义。中国的贫困线在不断升高,由1986年的测算,我国对农村贫困人口所进行的扶贫政策标准提到了人均年收入为206元,当然,这无疑是国家统计局在对农户家庭消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下所计算得来的。在此之后,我国每年依据物价指数的增高而进行不定时调整,2007年的贫困标准已由之前的20元上涨到了1067元,2008年奥运会开幕之际绝对贫困线设定为785元以下的标准,786~1067元将作为低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1196元则是在2009年表现出来的,利用这些人均收入对比日均1.25美元的外国贫困线,将体现中国贫困线较低这个不容改变的现状。

摆脱贫困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值得为之坚持奋斗的目标,贫困对于任何国家的发展壮大都起着阻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摆脱国家和百姓的贫困,党和人民都做出了不懈努力,站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度看待贫困治理问题,首先就是要了解这个问题,那么关于贫困的定义与理解,可以分为两种: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生存条件极差,甚至无法满足温饱的情况。相对贫困是指在相同时期不同人员的收入及财产差距,与绝对贫困的差别在于,相对贫困一般是生存条件已经满足,收入相对较少的社会人员与社会的整体收入平均水平相比处于低水平位置。相对贫困因其是一个相对概念,所以在任何国家都会出现,即便是发达地区也会存在。一般而言,相对贫困是由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使得国内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那些与更加富裕的人员的比较上,体现出的相对贫穷,还有一种则是由国家经济发展导致的贫困线提高,从而在概念意义上定义的贫困。

世界银行对于相对贫困也有明确的定义:收入低于世界人口平均水平1/3的成员。而一些国家把收入低于平均水平2/5的人民看作贫困的人。还有一个概念是绝对贫困,绝对贫困是布恩和朗特里定义的概念。他们觉得无论是个体还是家庭,都需要相当的物质和服务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有的人还没有足够的物质和服务,缺乏一些收入来维持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因为无法满足自己的生存条件,这种贫困也叫作生存贫困。生存贫困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虽然付出了劳动和有其他赚钱办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自己和家庭的基本生存需求。这种贫困在两个方面有所表现:第一,在消费上,这些贫穷的人无法维持在社会上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连起码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因此劳动力再生产难以保证。第二,贫穷的人因资本不丰富一般不会选择去扩展生产规模,因此无法保证长时间的再生产。在我国理论上和实践中,贫困通常是指经济意义上的绝对贫困。2011年我国最新的贫困标准是,农村家庭一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人民币以下的为贫困人口。按照这一比例计算,中国还有8200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3%,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10%。(4)在探讨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时,有收入标准、能力标准和社会标准三个方面。其中收入标准是指农户年收入数额是否达到当地平均水平,这是衡量农户现实贫困的硬性指标;能力标准是指农户创造收入的能力,如家庭成员创收技能、牲畜及农作物的养殖和耕作的能力等,这是衡量农户潜在贫困的重要指标;社会标准又称公平标准,是指该地区为社会所有成员建立的各类公平机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等,这是衡量农户在该地区内贫困程度的指标。根据收入标准、能力标准和社会标准三个方面,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可被划分如下(见图3-1)。

图3-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划分标准

3.2.3 贫困产生的原因

风险冲击往往会消耗农户的储蓄和自有资产,并增加农户的脆弱性,降低农户抵御风险冲击时的能力,在农户无法通过消耗自身储蓄、自有资产以及亲戚朋友间借款以抵御风险冲击时,农户就极易陷入贫困,甚至是长期性贫困。因为这些脆弱的农户没有更多增加收入来源的渠道和措施,不得不降低自身的生活水平,这样一旦面临风险冲击就极易陷入贫困。

对贫困产生原因的研究最早始于(5)英国研究人口的学者马尔萨斯。1789年,他出版了《人口论》一书,并在书中写出了自己的观念:人穷的原因在于自己。因为人一旦穷,就会多生几个子女,但是又没有能力抚养他们,导致自己的后代也变得贫穷,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个循环。因此他认为,人口增长速度大于生产力的提高速度是经济增长过慢的重要因素,所以人们贫穷的原因,不在于外界原因而在于自己,是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了贫穷。

著名无产阶级者卡尔·马克思的看法和马尔萨斯不同。他认为所有的贫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产阶级。这些无产阶级的价值被资产阶级无情地夺取,导致了他们的贫穷,因此贫穷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R.讷克斯(6)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他认为,不发达的国家在供和求方面存在一定的恶性循环,这是导致贫穷的原因。在供这个方面,人民的收入很少,因此并没有什么储蓄,储蓄过少就不会有很大的资本,没有足够的资本就不能提高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低下会导致收入变得更少。再看求这个方面,人民的收入很少,导致资本不够,在资本不够的情况下就无法发展生产,生产的低下又让收入降低。而且供应和需求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它们的存在,使得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不那么顺利,因此就会出现一个国家经济不再发展的局面。

讷克斯提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贫困恶性理论要从不同的角度看:第一,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本生产,长期满足不了需求,需求就会降低。可见足够的资本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因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自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有通过第三方的帮助来破解这个局面。所以,一定要用一种合适的办法来破解这种恶性循环。所以要通过第三方的帮助,也就是通过大量第三方的资本来补充自身的储蓄,然后拿出一部分资金发展生产,提高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破解恶性循环,发展自身经济。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一书中,纳尔逊认为不发达的国家的人均收入较低,而且是恶性循环,收入基本不变。这些人的收入只够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满足自己的生活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储蓄,这个时候死亡的人数很多,所以人口并不怎么增长。但是一旦收入提高就会出现人口快速增加的现象,这样又变回以前的收入低下情况,这种现象叫作“低水平均衡陷阱”,是令发展中国家头疼的事。纳尔逊认为之所以不能增加人民的收入,是因为这样会导致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因此,他认为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加大投资,让投资的资金和发展的生产满足增长人口的需要,进而发展国家和人民的经济。R.讷克斯的观点和纳尔逊的观点有很多相同的部分。一个贫困的国家,如果没有第三方的帮助,其经济就会一直保持低下,难以提高,陷入循环。一旦走出这种循环,经济就会不断发展,不再停滞不前,从经济低下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

Robert Chambers(1983)提出了脆弱性分析的内部—外部分析框架,指出脆弱性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一个人可能遭遇到的风险、冲击和压力等,内部因素是不擅长应对外部因素带来损失的能力和机制。农户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脆弱性增加导致其更易陷入贫困。王俊文(2007)认为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四种:①环境原因。环境因素分为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人口因素三部分,所处地理环境不利、自然条件较差是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的客观原因,贫困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但是由于生产技术基础落后,不能对自然进行深层次的综合利用,仅能进行掠夺式的农业开发,忽视了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再造,致使生态状况日益恶化,所以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依然存在环境与经济的恶性循环,经济状况难以改变、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又是导致贫困的一大原因。②历史原因。例如,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基础极度薄弱和城乡隔绝与工农分离政策导致贫困地区经济运行出现双重二元结构,这种双重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③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差异性。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时间顺序来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显然要比经济发达地区落后得多,这种表现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后性,必然会对贫困地区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此外,不平衡区域发展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如国家区域发展政策过于向东部倾斜,会导致中西部资源和矿产开发的滞后性,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反过来最终又会成为东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④文化思想因素。从深层意义上来看,贫困的原因在于贫困人口长期形成的一定的生产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体系等,如强烈的宿命感,正是因为这种贫困文化,牵制了人们的思维,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之陷入麻木落后的精神状态,驻足贫穷荒野而难以逾越。(7)唐丽霞、李小云、左停(2010)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认为多层次的不利条件使社会边缘化群众的脆弱性大大增加,导致其陷入缺乏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从而造成了这类边缘化群众的贫困。(8)

黄伟(2008)指出,农户在面临农业风险冲击、经济风险冲击、健康风险冲击、社会风险冲击的直接影响时,与风险冲击相比,拥有更多储蓄、家庭资产和社会保障等应对措施的农户能更好地抵御风险冲击带来的收入或财产的损失,这类农户的脆弱性就比较低,因此不至于陷入贫困。相较而言,那些脆弱性较高的农户就比较容易陷入贫困的境地。(9)

贫困是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相通性的问题,总体来看,有关贫困理论的研究已经基本构成了时间和空间上多角度的立体研究维度,从研究结果上看,贫困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特定的状态,其存在会受到来自社会风俗习惯、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本书所讨论的贫困问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对所研究的特定贫困主体,结合国情之后来进行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