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梁家河

陕北高原,雄伟浑厚,大气磅礴。红色的土地注定要承载伟大的历史使命。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十三年,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相隔二十年后,随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厚重的陕北黄土高原,它向世界讲述梁家河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在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下乡潮流中,习近平来到了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插队落户。那年他15岁,是十几个知青中最小的一个。在这里他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开始接受劳动锻炼,一干就是七年,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殿堂,当初这个坐落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普通而偏僻的小山村——梁家河,今天却能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一起。这里曾经没有充足的物质,但却闪烁着知识的亮光。没有公路和现代化的建设,但却燃烧着理想的火花。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成了新时代精神的旗帜和指引。人们通过这里一山一水、一家一户的变化,可以看出当年知青们在这里奋斗的人生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他们走过的路、干过的事都成了当今人民赞不绝口的红色故事。尤其对现代的年轻人真是一部理想颂歌的活教材。历史向世界讲述的梁家河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偏僻山村苦磨炼 勇气十足攻难关

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带着青春的梦想,带着满腔的革命激情,来到了这块贫瘠的黄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里山高坡陡,农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的、住的都和城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就在这种情况下,一道道难关摆在他面前。首先,生活上的不适应,使他当初那饱满的革命激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住的是山根底下的土窑洞,睡的是土炕,吃的是玉米窝窝头、喝的是稀米汤。尤其到了晚上,山村的蚊子、跳蚤就造了反,咬得他彻夜难眠,满身生疮起包,实在是难以忍受。这是他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其次是劳动关。梁家河耕种的田地,大都在山坡上,一年从耕到种、施肥、除草、收割,没有一样不爬山的。艰苦的农活,一次次考验着这些北京娃娃们幼嫩的肩膀。给山上送粪,看着社员们挑起来担子格外轻松,可担子搁到他们的肩膀上就感到格外吃力。尤其是农村的文化生活,一穷二白。看不上电影,洗不上澡,唯一能解闷的就是从北京带来的那一大箱子书。这里一下子没有了城里舒适的生活,最关键的是顿顿啃窝窝头,有时还吃不饱。在这期间,他曾经一度动摇过,想逃避这个令人难熬的现实。随后回到北京,他就给家人说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去陕北。可是,这种想法没有得到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支持。在亲人们的劝说下,他想到了父辈们当初为了闹革命,在陕北这块红色土地上,一天面对的是连天炮火,生命不保,饥不择食。现在虽说是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可是再咋说也比过去好多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又回到了陕北,回到了梁家河。这次回来后,他的思想认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扎下根,沉下身,好好干一番事业。从此,他跟社员一起上山劳动,头顶烈日,汗滴禾土。社员担粪,他担粪;社员除草,他除草。天阴下雨他和村民在窑洞铡草、喂牲口、拦羊,什么活都干。一年四季,从播种、留苗、除草、施肥到成熟收割、碾打,他样样不误。给山上送肥,村民心疼他,故意给他装半筐粪,他却夺过锨把儿把两个筐子都装得满满的。有很多村民看到他肩膀被担子压得又红又肿,手上、脚上全是血泡,非常心疼,可他硬是一声不吭,坚持参加各种劳动。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磨炼,他从一个什么农活也没有见过、什么都不会做的念书娃,愣是锻炼成了一个肩能挑、背能背、手能提的西北汉子。特别是每年收麦的时候,他能肩挑二百多斤的麦捆,一口气走十里山路不换肩。在这里他不仅学会了干各种农活,还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做饭、缝补衣服,包括蒸团子、擀面、熬米汤、腌酸菜等他样样都会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后生。

思想通了,干劲就有了,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原来天天面临的和跳蚤、蚊子的战斗,现在对他来说,都变得无所谓了,咬紧牙根一忍二扛,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在生活方面,尽管当时农民都不富裕,但都对他予以很多方面的照顾,特别是在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乡亲们怕他一个人吃不好,就隔三岔五给他做一些好吃的送去,你端一碗酸菜,他拿两张玉米面饼子,习近平吃得非常舒坦。他把梁家河村民当亲人,梁家河村民把他当儿子。他们水乳交融,亲如一家。

知识带来希望 奋斗改变现状

知识青年的到来,给梁家河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尤其是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后,除了接受锻炼以外,学习则成了他在当时环境下的唯一诉求。他来时就带了重重的一大箱子书,这些书成了他汲取知识的精神家园。当时,尽管农村条件十分艰苦,体力劳动又非常繁重,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学习。白天上山劳动,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坚持不懈学习时事政治、阅读各种书籍。有时为了能借阅到一本好书,他不惜徒步三十多里。读书像一道曙光,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他不仅自己学,还带动了当地的好多年轻人跟着他一块学。时间一长,不知不觉他的住地就成了全村的一个中心。每天晚上,村里的老老少少都爱往这里聚集,听他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讲外边的形势和一些时事新闻。这些事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无形中就给梁家河人灌输了新的思想,渗透了新的观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他用知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向农民宣传了时代的发展信息。从此,村民谁家有什么事,都爱来和习近平探讨,都认为他是有知识的人,对事情的看法就是不一样,甚至包括队干部有事也来和他商量。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也是他做人的魅力所在。

知识改变生活,也改变着习近平的思想。他不甘心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他从心底里萌动着试图改变梁家河村落后面貌的念头。他在劳动中,把自己在书本和报纸上看到的和学到的各种科学知识,不断地灌输给村民们,想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改变本村的落后面貌。比如,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他就自费到绵阳去学习,回来后就成功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老百姓的照明和做饭问题,村民们都为能有这样一位好青年感到欣慰。对此,《延安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取火记》做了专门报道,陕西省在梁家河召开了沼气建设现场会,梁家河建沼气的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坚定信念,是习近平在农村接受锻炼和教育的一大成果。尽管因为受父亲当时被监管的影响,他入团、入党屡屡受挫,但他决不灰心丧气。插队以来,他坚持先后八次写入团申请,十次写入党申请,最终于1974年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理想定格在为党、为人民而奋斗的事业上。他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挑起了改变梁家河全村落后面貌的重担,带领全村村民开始整修道路、修梯田、打土坝、挖水井、植树造林等,给群众办了不少的好事和实事。时至今日,乡亲们还清清楚楚记得,打土坝时,首先要清理河床里的冻冰,习近平不顾天寒地冻,挽起裤腿第一个跳下去铲冰;打水井时他带头在冷水里奋战一个多小时,清理淤泥;办沼气时,为疏通排气孔,粪水喷了他一脸。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都被梁家河村民牢牢记在心里,至今念念不忘。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把组织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无偿送交到地区农械公司,给大队换回了一辆辆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他还先后给大队办起了医疗室、铁业社、米面加工部、缝纫社、小卖部等便民服务机构,大大方便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滴滴汗水,一串串脚印,印证着梁家河大大小小的变化。从知青插队以来,梁家河的发展史就是知识青年的奋斗史,现在,一进村看到的知青坝、知青井、知青沼气池、知青林、知青田等,我们就可以想象当年习近平和他的伙伴们在这里创业的艰难。在习近平担任大队书记的时间里,他带领群众打了三座土坝、两口水井,为家家建了沼气池,修了盘山梯田,使梁家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山变绿了,窑变新了,道路通了,群众的生活都富裕了,梁家河村前村后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正像知青井旁边写的那句老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梁家河村民永远不会忘记曾在这里不分白天黑夜带着群众致富的习近平和他的伙伴们。

相隔千里多牵念 梦里常回梁家河

春夏秋冬,日月轮回,习近平在这个小山村度过了七个年头。在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同时,他仍然不忘学习,并极其渴望能得到一次深造机会。1975年夏季,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他被村、公社、县三级极力推荐,前后几经周折,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

习近平要走了!梁家河老老少少依依不舍。时隔多少年,人们还是忘不了,在他走的那天早上,当他推开门时,院子里站满了梁家河前来送他的乡亲们,一个个都在抹着惜别的眼泪。习近平被感动得热泪长流,和亲人们一一握手、拥抱、告别。有大妈拿着红枣、小米、绿豆硬塞到习近平的手里,还抚摸着他的肩膀说:“小习,你可在咱山沟受苦了,你看脸也晒黑了,身板也消瘦了,大妈我真舍不得你走,你给咱梁家河办了那么多的好事。”习近平握住大妈的手深情地说:“大妈,我也忘不了你们,我人走了,可我的心还留在这里,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一次次握手,一个个拥抱,凝聚了梁家河人民与习近平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难表达,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人走了,却给梁家河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留下了博大的情怀和不朽的精神。在他走后,梁家河人继续按照他曾经规划的蓝图,在不懈地奋斗着。他们要把这个年轻人对梁家河寄予的希望变为现实。

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梁家河与习近平的联系始终没有中断。从上大学到后来工作,他一直和梁家河的乡亲们通过书信联系着。尽管工作分配在北京,后来又到河北正定县当了县委副书记,但他经常通过书信向梁家河的村民,特别是老支书梁玉明了解梁家河的变化,了解梁家河群众的生活情况等。1985年,习近平调往福建厦门市工作。在此期间,他收到老支书梁玉明的来信,得知村里仍然没有通上电的消息,就叫梁玉明来福建和他共商拉电事宜。最后通过他和延安地区有关部门协调,梁家河终于通上了电,给村民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习近平常常把梁家河说成是他的第二故乡,这话一点儿不假。只要是梁家河的人和事,都是他最挂念的。又有一年,村民吕侯生因患了骨髓炎,一直医治不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习近平接到信后就把吕侯生接到福建,自掏腰包给吕侯生治腿,虽然最终他的腿没有保住,但习近平确实为其尽了全力,前后花费了好几万元。这种恩情足让吕侯生一家铭记一辈子。

在离开梁家河以后,尽管他身担要职,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

1993年秋天,带着久别的思念,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第二故乡——梁家河。当小轿车驶进村里的时候,整条沟都沸腾了。人们一边跑,一边呼唤:“近平回来了啦——近平回来了啦——”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争着和他握手问好,眼睛里都涌动着喜悦的泪花。

老支书梁玉明的一双大手紧紧握着习近平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他激动得哑口无声,只有微笑,只有喜泪长流,心里蹦出一个声音:“可把你盼回来了!”

曾经给习近平做过一年多饭的张卫庞老人,抓着习近平的手说:“近平,你现在管那么多人,还记得我吗?这十几年我可天天都在想你。”

习近平回答说:“我怎么会忘记你,你腌的酸菜可好吃哩,我一直忘不了它那酸酸的味道。”

“好,好,好!只要你爱吃,我现在就给你做。”说完她就把习近平往自己的家里拽。这一下惹急了全村人,各家都争先恐后地拉习近平到他家里去吃饭。面对众人的热情邀请,习近平一时没有了主意,这时还是老支书出来解了围。他说:“你们谁都别争了,有好吃的就都端到大队部来。”在老支书的命令下,各家只好你端一盘饺子,他端一碟酸菜,张家拿来洋芋擦擦,李家又端来一碗油糕,就这样光吃喝就摆了多半炕,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拉家常,无拘无束,暖意融融,像一家人一样,有道不完的离别情、说不完的问候话。

游子归乡,情义绵长。在吃饭的中间,他再一次向全村人讲解了外面的形势,鼓励他们要向南方人学习,学习他们开阔的胸怀、灵活的头脑、长远的目光。比如发展陕北的土特产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吃完饭,他和全体村民合了影,并给每家赠送了一个小闹钟。他深情地说:“送闹钟是为了让孩子们每天按时起床,别误了上学时间。”多么殷切的关怀啊!礼物虽小,但意义重大。梁家河人至今提起此事,个个激动不已。

爱民根植梁家河 兴国叶茂全中国

从1969年插队到1975年上大学离开,习近平在梁家河整整度过了七个春秋。这七个春秋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奠定了他理想的基础和奋斗的目标。后来,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无不感慨地说:“梁家河的七年,是我人生坐标定位的七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注定了我的人生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让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的难,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了,这对远在陕北的梁家河人来说,他们比谁都更关注这次会议。在大会选举的那一天,他们都没有下地干活,全村老少都围坐在电视机旁,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当看到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的时候,全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一齐欢呼起来:近平当上总书记了,党和国家又有了新的接班人了。

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首次提出“中国梦”,为全中国人民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不仅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是治国、强国的一个重大措施。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可以说我国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伟大梦想而展开的。他不仅将我们的一切工作重心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之中,而且还把中国梦推向了世界。2015年9月,他出访美国,在西雅图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宴会时,再一次向世界讲述梁家河的故事,以个人的成长诠释大国发展,以梁家河的小故事阐述中国梦的大理想,把中国梦同世界的发展潮流融为了一体。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以强有力的手段,反腐倡廉,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中国制造、中国高铁、中国航海、中国通信等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特别在加强党建方面,他敢于碰硬,高举反腐大旗,清除腐败,把一个充满阳光、正义的天空还给了人民,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扬。

在狠抓反腐倡廉的同时,他还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力度,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民,制定出台了好多惠民政策。比如农民种地给补贴,看病有合作医疗做保障,学生娃上学免除学杂费,对特困人员实行低保等,使广大农民再次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加快了贫困人员的脱贫步伐。

为了扩大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他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搭建了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发展平台,得到了众多国家的响应和参与,从而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更加扩大了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开放程度,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现在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要极力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和成果。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子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30多年的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之所以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都是由于他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和诺言。后来,他在很多场合多次说道:“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遇到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我现在很多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由此,人们称颂他:“爱民根植梁家河,兴国叶茂全中国。”这就是全国人民对他治国理政的真实评价和赞扬。

2015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家人,又一次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梁家河。这一次回来,他看到山上的果树都长起来了,村民们都住上了砖瓦房,村里的道路都变成了柏油路,农民用上了互联网,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家家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红火。他开心地笑了。这就是他的心愿。

一次次回归,一次次送别,梁家河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笑容满面。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虽人走了却把心留在了这里,这里永远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拉着村民们的手又一次说道:“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梁家河是我的精神家园。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我以后还会回来的。”从这一句句真情实意的表白,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梁家河人民的深情厚谊。习总书记和梁家河人民永远心连心。

小山村连着大世界。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迈向新征程的进程中,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小山村与大世界的故事不会中断,它会继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而且会越来越精彩。美好的未来,值得人们翘首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