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的理解影響溝通

李:剛才我們談了溝通的基本元素,現在進入「語言溝通」,這是最常見的溝通方法。

冼:Susanna ,我們用語言溝通時要先留意甚麼?

郭:我們首先要留意自己面對的對象是誰,看看怎樣能夠引起他的共鳴,即是我說的話你會明白,而你也懂得如何反應。

舉個例。冼教授,我問一問你,現在大學生很流行說一個詞語叫做「頹飯」。

冼:我只聽過「頹喪」。「頹飯」是不是令你感到頹喪的「飯」?

郭:其實「頹飯」的意思是「隨便」。好像我們以前說的「豉油撈飯,是是但但」。我叫學生交功課,他若沒有心機做,就會說:「隨便交一份『頹功課』給老師吧。」

冼:若老師教得不好,則是「頹老師」吧。(笑)

李:我發現年輕人真有創意,那詞語很傳神。(笑)

冼:當你和對方溝通時,你若不明白對方的詞彙或思想,就會出現問題。我有一個經驗,在幾年前,當時我的兒子只有三四歲,有一天我跟太太說:「冼師奶1 ,你幫我……」我的兒子就走出來跟我說:「不要叫媽媽做師奶!」我問他為甚麼,他說:「師奶是怪獸!」原來他把「哥斯拉」的「斯拉」與「師奶」混淆了。你一定要清楚你要溝通的對象,因為不同的人對詞彙的理解可以很不同。

語言溝通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問題。在同一個文字體系中,不同地區會用不同的詞彙,故香港人和內地人有時也會出現溝通障礙。舉例說,在香港,我們會說「搭的士」,內地人則說「打的」。現在很多人也知道這個例子,但在最初的時候很多香港人都會疑惑究竟甚麼是「打的」。又例如香港人叫「生果」,內地人則叫「水果」,說法完全不同。

李:我有一個好笑的例子。在十多年前,我和朋友去北京。在酒店時有人敲門,朋友就去開門。那人問她:「要不要……」她就說「不用了」,然後走回房間。接着,她就尷尬地問我為甚麼北京的酒店會有這類服務。我就問她究竟是甚麼服務。她說那人問她:「夠不夠衞生巾?」她疑惑為甚麼那人會知道她需要衞生巾。然後,我叫她模仿一次那人的說法,原來那人是問她:「搞不搞衞生間?」即是說要不要清潔洗手間。我問她怎樣回答那人,她說她立即道「夠了,夠了」,然後便關門。

冼:我也有一個經驗想和大家分享。十多年前我在美國讀書,身在異地比較寂寞,於是我參加一些派對。在派對裏,有很多台灣來的女同學。有一次一位美麗的女同學和我跳舞,她跟我說:「你真衰!」我聽見後就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我做了些甚麼令她覺得我這麼「衰」,於是我感到不好意思,就走開了。之後我跟同學談起此事,原來她說的是:「你真帥!」我完全理解錯誤,結果錯失良機。

郭:冼教授,你太太好像在收聽這個節目……

李:你有沒有留意到Susanna這句話的語氣,是有點警惕的成分。

郭:不止,還有關心,因為我明天還想見到你。

李:所以我們在溝通時,語氣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我今天不舒服,你語帶關心地問:「你生病了啊?」或是粗聲粗氣地問:「你又生病?」就已經很不同。

冼:後者好像不關心你似的。除了語氣,有時文字的意思也會有變化,有些詞彙以前並不是這樣解釋的。Susanna ,你有沒有甚麼例子?

郭:我再給你一個新詞彙。你知不知道現在年輕的一輩有個詞彙叫「MK仔」?

冼:那究竟是甚麼?

郭:MK代表旺角(Mong Kok)。「MK仔」的意思是形象比較“cheap”(低俗)的人。

冼:在我的年代,我們叫「飛仔」。

郭:「飛仔」?我沒有聽過這個詞呀。(笑)

冼:真的嗎?你不要隱藏年齡。(笑)除了「飛仔」,還有「壞仔」(潮州話),早前的電影還流行「古惑仔」,其實很多詞彙都在變化。若不加留意,那你與別人溝通時就難以接收對方正確的信息,或傳遞了錯誤的信息。

李:電郵和ICQ裏興起很多新詞彙,連字典也要收錄,以前沒有的詞彙現在都成了正式的詞彙。所以,如果你不去旺角接觸一下時下流行的新詞語,就會“out”(落伍)了。

郭:跟年輕人溝通時,如果你不知道他在說甚麼,那你們的溝通就會失效。就好像冼教授剛才講的「琴」啊、「手指」啊,我都不知道他在說甚麼。(笑)

冼:是的,我現在上課時,也開始發覺我和年輕人有距離。例如我問:「你們知不知道誰是曹達華?」他們並不知道。如果你有看過電影《如來神掌》,就會知道誰是曹達華。有些你以為大家都會熟悉的事件和人物,隨着時代變化也會成為歷史,其他人未必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