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作者簡介】

王之渙( wun6〔換〕 huàn)(公元六八八至七四二年),字季凌,絳( gong3〔鋼〕 jiàng)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的詩歌多描寫邊塞風光,反映出建功立業的志向、戰爭廝殺的慘況和軍旅生活的孤單,風格大氣磅礡( pong4 bok6〔旁薄〕 páng bó),意境開闊,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雀樓》等。

【注釋】

 鸛( gun3〔罐〕 guàn)雀:一種水鳥,脖子很長,身軀為白色,尾巴為黑色。

 白日:太陽。依:依靠,依傍。盡:消失,這裏指太陽落山。

 欲:希望,想要。窮:窮盡。千里目:指眼界開闊。

 更:再,進一步。

【解讀】

這首詩先描寫詩人登樓遠望時看到的風景,繼而抒發心中的感悟,反映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奮進、努力向上的性格特質。

當時只有三十五歲的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四望,看到太陽依山落下,黃河水奔流入海。這壯闊的場景不禁讓詩人心生衝勁,想要看到更遠、更美麗的景色。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再登上一層樓了。詩人不僅以簡練的語言描繪出壯麗的自然風光,更將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融入其中:人生需要不斷進步,不斷攀登新的高處,才能達致更開闊的境界,得到更豐碩的成果。

【文化知識】

鸛雀樓

鸛雀樓因古時有鸛雀棲息而得名。它位於山西省永濟市的黃河東岸。始建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周,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風景開闊。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單在唐、宋二代,就吸引了許多文人學士登樓,寫下不少千古名篇。可惜鸛雀樓毀於元代,要到一九九七年才開始復建工程,並於二零零二年竣工,才向遊人開放。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建築,外觀為四簷三層,內分六層,總高度為七十三點九米。

【練習】

(參考答案見此处)

 分析詩中第一、二句的詞語性質,把代表字母填在括號內。

A.名詞

B.動詞

C.量詞

D.着色詞

白(  ) 日(  ) 依(  ) 山(  ) 盡(  ),
黃(  ) 河(  ) 入(  ) 海(  ) 流(  )。

 承上題,這兩句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



 根據詩中「依」一字,詩人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描寫夕陽西下的景象?



 下列哪一項不是王之渙通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表達的感想?

○A.想看得更遠,就要攀得更高。

○B.對黃河的自然景觀特別鍾情。

○C.為人處世要有高瞻遠矚的胸襟。

○D.凡事都需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

 承上題,你認同王之渙所表達的感想嗎?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