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军团”

1911年也就是辛亥年的深秋时节,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爆发,消息传到黄陂,师生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蔡济民辛亥革命烈士证(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签发,1951年)

因京汉铁路大动脉穿越黄陂西乡、南乡,一时间成为起义军与北洋军争夺的要冲。道明学校唯恐殃及学生安全,再加上该校教师、资深同盟会员姚汝婴先生,以及董事潘正道、胡康民等均赴武昌参加辛亥首义,故学校不得不临时放假。

南北停战后的一天,参加辛亥首义的长兄蔡极忱回家探亲,特地给蔡以忱讲述了“蔡家军”在辛亥首义中故事:

所谓“蔡家军”是指从蔡以忱所在的村子里,走出了蔡济民、蔡良村与蔡极忱三位辛亥首义功勋人物。

蔡济民比蔡以忱年长12岁,派名正楷,又名国桢,字幼襄,参加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济民。他于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毕业,曾加入日知会,在军中筹组将校研究团,也是同盟会、文学社与共进会资深会员。辛亥年五月,中国同盟会鄂支部成立,具有三重身份的族人蔡济民被推选为参议部部长,并与彭楚藩、张廷辅与王宪章等活动扩大组织。

随着革命时机日益成熟,蔡济民发现,武汉两大革命组织共进会和文学社形成山头、各谋发展而彼此抵触,于是他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与多重身份,与刘复基等同志一道,居间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终于促成两会进行革命大联合。

1911年9月24日,在两会联合成立的武昌起义指挥机构的大会上,大家公推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蔡济民为参议长。蔡的地位仅次于孙武与蒋翊武,成为革命军第三把手。

1911年10月10日上午,面对起义指挥部的其他领导人或死,或伤,或逃,蔡济民约集各标营代表在莲溪寺集会,决于当晚发动起义。首义之夜,他与指挥部的另一成员吴醒汉等率队响应工程营发难,主攻督署与藩署,成为直接参加首义战斗的两名领导成员。同时,他亲手降下了清朝政府的“龙旗”,指挥首义志士李赐生将走向共和的第一面旗帜——“九角十八星旗”插上了武昌城头。

比蔡以忱年长10岁的长兄蔡极忱(字永清),早在道明小学堂读书时就受到姚汝婴先生的“各敛精神肩大难,书生愿作纪功篇”的启迪,追求进步。后考入武昌湖北商业中学就读,又在族人蔡济民、蔡良村的影响下投身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他揭竿而起,参加武昌首义当夜的战斗,一举占领了武昌城湖北新军的第八、第九两座军用仓库,并被大家推举为军用仓库主任。

年长蔡以忱11岁的蔡良村,早年以秀才考入两湖书院,接受革命洗礼,他襄助同仁创办了《公论报》与《大江报》,并以主笔身份倡言革命。武昌首义成功后,历任《中华民国公报》社长及总经理、湖北军政府军务部秘书长、湖北省教育会会长。

再说在首义成功后的前三天,因黎元洪尚未正式就任都督,一时间“群龙无首”。为填补权力真空,蔡济民临危受命,主持军政府决策机构——谋略处,掌管湖北军政府军政大事,人称“首义大总管”。复任军政府总稽查部总负责人,具有“一票否决权”。1912年后,蔡济民被授陆军中将,历任都督府军务司长、参谋长……

作者裴高才(右一)与蔡氏后裔相聚于蔡官田珍藏的“九角十八星旗”下

蔡以忱聚精会神地听着蔡极忱讲述辛亥革命故事,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恨不得一夜长大跟着长兄一道经风雨,见世面。

长兄告诫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读书,日后建设民主共和国家需要大量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1] 《河南程氏遗书·附录》载:“先生幼有奇质,明慧惊人,年数岁,尝赋《酌贪泉》。”

[2] 裴高才:《理学双凤·程颢程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3] (清)《黄陂县志》,同治十年(1871)版。

[4] 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回忆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5] (明)邱浚:《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一《明道学以成教》(上)。

[6] 《蔡氏宗谱》民国十年(1921)版。

[7] 书信手稿现藏武汉革命博物馆,手抄件藏安源纪念馆。

[8] 裴高才:《理学双凤·程颢程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9] 裴高才:《理学双凤·程颢程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10] 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回忆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