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人口危机

清朝前期,财政收支主要以量入为出为原则,总体而言盈余较多。嘉庆、道光之前,财政仅在支出时分为起运与留存,收入则统一,可以说并不存在真正的地方财政。中央地方府衙经费均纳入国库系统,经户部核准支用,事后以奏销审核。正所谓“入有额征,动有额支,解有额拨,存有额储”,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

这样一个看似完备且稳定的财政管理制度是否存在隐患呢?事实上,它最大的问题就出在稳定上。试想下,作为清朝一个普通地方官员,自康熙以来已明确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数增长对征收赋税并无帮助,唯一的依据就是田地数量,上级领导每年来调查田亩数量,以此订立征税标准。没多少变化还好说,如果增加,反倒提高了征税标准,给自己增加麻烦。若明年完不成指标,还要受罚。这样思前想后,倒不如少报增加的田地,以求无功无过。当时的不少官员都抱有此种想法,以至于整个清朝中期财政收入增长都极为缓慢。

问题是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人口的增长可并不缓慢。迅猛增加的人口严重超过了清朝统治者的预期,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人口正式宣告突破1亿大关,每隔几十年人口就上一个新台阶。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达到4亿人口。(1)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或集体达到过如此规模,也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尝试过统治如此庞大的人口,清朝统治者面前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所有人的吃穿用度都要花钱,以农业文明的生产水平要供养如此庞大的人口,实在让清朝的国库力不从心,结果财政的窟窿越来越大。当然最令清朝统治者头痛的还是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在土地总面积没有爆发式扩张的情况下,人口的过量增长一定会导致人均耕地的缩减。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却无人能够解答。

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已到怎样严重的地步呢?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人均还有27.92亩耕地,足可以养活一大家子;可是到150年后即道光十四年,人均耕地就只剩下2.84亩。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太少,因为今日的中国人均耕地仅有1.3亩,而且还有下降趋势,相较而言清朝的人口危机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重。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今日的中国农产品哪个种类不足,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口以弥补国内需求,当时清政府显然没这个条件。另一方面古代并没有化肥农药,也没有播种机、收割机等现代科技工具,按照农业社会的耕种效率,辛苦劳作一年,能混个温饱就不错了。而且,这还是在朝廷减少赋税、风调雨顺、无灾无害的情况下才能勉强实现。万一遇上灾年,官府处置不好,就会出现饿殍遍地的结果。

据保守估计,从康熙二十四年到道光十四年(1683—1834年),粮食的人均生产量下降了一多半,仅有170千克。正因为普通自耕农极为薄弱的抗风险能力,他们才需要更多的土地去维持生存。如果无法达到这个条件,甚至连生存的底线都不能满足,那么帝国的稳定就会遭到严峻挑战。

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历朝统治者一般都采用轻徭薄赋的政策来应对。在很多时候,这的确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办法。那么大清帝国的统治者又是怎么做的呢?税的确减了,但百姓的负担却没减。这并不难理解,由于人口总额的迅速上涨,分到每个百姓头上的税负额有所下降,但这个下降的幅度远远比不上人均粮食产量减少的幅度,其结果就是老百姓剩余的粮食仍然不足以供给自己的需要。

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土地与人口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能够增加的荒地有限,但增加的人口无限,清政府不敢也不可能实施减少人口的措施,只能坐视情况恶化下去。从今天的角度看,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科技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清朝统治者可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在那个连蒸汽机的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年代,指望统治阶级主动发展科技实在很不现实。

如果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一台构造精密的机器,那么财政收入就是维持这台机器可以不断运转下去的基础。在嘉庆、道光年间,财政窘迫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各地都想出种种办法拖欠应缴税款,结果户部的存银一天比一天少。康乾盛世的辉煌悄然落幕,新的危机与挑战层出不穷。

并非大家都不愿救国家于危难,实在是有心无力。清朝官吏根本遏制不住贪污风气,赋税征收要收钱,起运要收钱,到了解运入库的时候还要收钱,基本上每过一手银子就少一点。朝廷当然会小心提防,发起高强度的反腐运动,但蛀虫们贪污的手法仍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以额度最高的田赋为例。国家明确规定征收标准,到了地方就成了另外一个样子,各级官僚层层加征。开始还能控制在总额的15%左右,之后越来越高。各地官员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也为了多拿好处,把一亩地当成两亩来收,把一升的米当成两升来缴。还嫌不够怎么办?干脆谎报灾情,在获得朝廷税收豁免之后,自己再照征不误。在这种风气下,基本上到中央大员下至七品县令皆是争先恐后地征收。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近乎明抢的手法居然能够延续100余年。综上所述,财政想不出问题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