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开通的意义

由于运河的开通,从长安、洛阳,南到扬州、余杭地区,北到涿郡地区,可通过水路进行联络。江南的物资,尤其是谷物,能够以过去无法匹敌的效率,安全无误地运送到长安、洛阳。隋炀帝实现了隋文帝的梦想。由此,可以说南北统一事业完成了。

此后,运河在中国历朝历代被广泛利用。(唐代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尤其是唐朝,继隋朝之后定都长安,往往利用运河向国都运输粮食以及其他抵作租税的物品(此称为漕运)。从江南到洛阳、长安旅行时也利用运河。日本的遣唐使和入唐僧大多也通过运河从登陆地点往返长安。

隋朝通济渠

(今安徽省宿县)

宋代以后运河还在被继续使用,在以北京为都城的元明清时代,运河的利用率尤其高。13世纪,隋朝运河中的通济渠(汴河)被从黄河流出的泥土埋没而无法再利用,元朝放弃通济渠,转而在更靠东的位置修建沟通淮水与黄河的运河,连接到永济渠(也称为御河)。明代略加变更,大抵保持原样存续至今,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利用运河,享受极大便利。隋炀帝的功绩被高度评价。

话虽如此,但隋炀帝过于将运河视为专用,而且将运河用于其头等奢华的游幸,因此虽然他煞费苦心完成了大事业,但其功绩得不到承认。甚至有人认为,运河只不过是隋炀帝的暴政,如此说来,着实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