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条件

唐太宗具备成为明君的条件。首先,他具备足以使人畏服的伟岸身躯和非凡容貌。不仅外表,他的身体也像是不知疲倦似的。不论处于怎样的困境,他都不会惊慌,具有克服困境的胆量、智力和韧劲。对于实战,他具备卓越的指导能力,这种能力在其平定群雄的过程中得到发挥,在其成为皇帝后派遣武将远征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擅长武艺的唐太宗,在文学上也具有非凡的才能。虽然他在青少年时代并未太用功,但是文章做得好,字也写得好。唐太宗继承隋朝,誓将南北朝文化集为一体,因此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对于热爱文学的唐太宗而言,这么做不仅是因为作为统一王朝的帝王应该履行此义务,更是因为他对这份事业有一种已经融入血液里的热爱。

另外,唐太宗还具备一项作为帝王不可或缺的条件,即海纳百川、唯才是用的度量,能让适当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发挥长处。换而言之,就是掌握了用人之道。唐太宗可谓年纪轻轻却经历了种种,即位时他才二十九岁。

唐太宗还非常勤奋好学,当他还是秦王时,就时常与十八学士讨论,借以提升自己。之所以能在与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争斗中取胜,也是因为他能善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以及十八学士中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在即位后继续选拔文化修养高的人才,在保留他们原职的同时,令他们兼任弘文馆(唐太宗建立的学校,教育皇族、高官子弟三十人)学士。弘文馆学士轮流出勤,唐太宗时常于施政间隙将学士召入内殿,谈古论今,讨论政治,以助其在政治上的实践。

唐太宗选人,一律不论履历,只看个人能力,选文学馆学士也是一样。他身边甚至混杂着不少曾仕于隋朝后来在唐朝建立后归降的人,以及曾为薛举、李密、窦建德、宇文化及、王世充及其他群雄效力并大显身手的人。不仅如此,唐太宗即位后起用的朝廷重臣中,除了如上所述出身者,还有曾效力于其兄长李建成的人。对于这些人,唐太宗一律不计前嫌地加以任用。他们都很感动,自然也会为这个伟大的新皇帝鞠躬尽瘁。

要成为优秀的帝王,必须具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远见卓识。唐太宗在还是秦王时就谦虚地听取身边之人的忠言,借此提升自己的见识。接不接受谏言是能否成为明君的关键点。都说暴君拒谏,如果有人进谏,暴君就会封住他的嘴,对其意见从来不作理会。

唐太宗则对此一直保持警戒,他再三对臣下说,如果注意到什么事,请务必规谏。为了引出谏言,他简直费劲了心思,经常与臣下进行讨论。这一点在《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唐代吴兢著,收录了唐太宗与近臣进行的有关政治或政治伦理的问答,共十卷)等书中有具体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