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陕西与讲和

两国断交后很快开启了战端。武器精良、全副武装的西夏骑兵的铁蹄踏入了陕西。当时西夏军队号称三十七万或五十万,士兵重视名誉,熟习战斗,以精锐骑兵为前锋,行动轻便迅捷,又将马匹“用钩索绞联”,即使在马背上战死也不会坠地。这样精悍的游牧民族骑兵势如破竹,席卷了陕北。

相比之下,北宋开国以后长年和平,士兵不习战者甚多。收到西夏入侵急报的宋廷,乃调大军到陕西。当时宋军总数约百万,但军纪涣散,无法和西夏军队一较高下,接连败北。

宋朝提拔年轻的文官韩琦、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述说作为政治家的抱负)为总指挥,负责防御。他们后来是官至宰相的政治家,对于当前的军政和军事训练都十分用心。其名远播西夏,西夏军云:“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是指前任指挥范雍,小范自然是范仲淹。宋军的主力部队是步兵,遭遇战时常被西夏骑兵击溃,但在守御要塞时则具备相当的抵抗力。随着时间迁移,各处要塞皆进入防御状态,两军转入持久对峙,西夏军也不复最初的活跃状态。

战事就这么持续了七年,西夏因宋的经济封锁而物资短缺,国力疲敝,宋朝也因庞大的军费开支陷入财政赤字。而且百姓渐渐不堪承受租税和力役的负担。宋朝经济中心长江下游,即东南地区出现叛乱,朝廷不得不派军镇压。

迫于这样的局势,两国讲和,于庆历四年(1044年)缔结和约:

西夏对宋称臣。

宋每年赐西夏岁币银五万两、绢五万匹、茶三万斤。

两国互不接纳对方的逃亡者,但既往不咎。

两国在边境设场互市。

西夏仍提出输出青白盐一事,而宋方坚拒。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夏建国和入侵中原的过程中,有很多汉人参与其中。就如在中原不得志的汉人逃亡到辽,对辽在政权建立和入侵中原的事情上起了很大作用一样,也有因科举失意,对在中原安身立命失去希望的汉人,把西夏看作实现抱负的地方。他们知道李元昊打算入侵中原,遂潜入西夏而被重用。西夏建国和入侵中原的策略,都有汉人为之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