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探险队

从19世纪末开始,欧洲对所谓的西域兴起了一股探险热,在沙漠中发现了多种资料,对当地历史的研究贡献甚大。这样的探险当然有政治目的,但也有助于了解未知世界的民族文化、历史,解读已经死亡的语言,以及为地理、地质学带来新知识,是功不可没的。

俄国探险队也是如此。20世纪初在中国西北进行的最令人瞩目的考古发现,是俄国的科兹洛夫(1863—1935年,俄国探险考古学者。在黑水城外,又曾在蒙古国诺音乌拉山发现匈奴时代的遗物)进行的黑水城探险,堪比敦煌石窟的发现。科兹洛夫前后数次前往中国西北及蒙古国从事探险工作,其中两次最为著名。

一次是在蒙古乌兰巴托北边的诺音乌拉山中发现了匈奴王侯墓,出土了大量关于匈奴历史文化的遗物。

另一次是在甘肃额济纳河畔发掘了西夏废都黑水城,发现多种西夏文资料。科兹洛夫在1907年之后的九年中,被俄罗斯帝国地理学会派遣到蒙古高原、四川地区探险。他和十四名队员从恰克图出发,经过戈壁沙漠,穿过阿拉善、青海西宁准备进入四川时,被当地藏族所阻,于是返回恰克图。

这次,他们碰巧来到黑水城。当地没有他国的探险队涉足过,所以他们在黑水城西北方发现了大型墓地群,并从废弃寺院的塔中找到无数西夏文的写本、刊本和佛像、佛画、纸币等文物。

俄国的伊凤阁教授从科兹洛夫带来的西夏文资料中,发现《番汉合时掌中珠》这一西夏文字典,令学界震惊。科兹洛夫这次探险于是被学界重视,黑水城吸引了学术界的注意。此后英国的斯坦因和美国哈佛大学的探险队也曾探访黑水城,但收获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