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弄清楚了“示”和“屯”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再讨论一下骨臼刻辞“示屯”的含义。
这类辞例刻在骨臼部位,目的在于储藏卜骨时便于检索,所以,它的性质应当是与卜骨来源情况有关的。“示屯”的屯应读若纯,用如束、捆。周代金文里纯字常写为屯;在文献里纯、屯亦相通。《诗经·野有死麇》:“白茅纯束。”1335传:“纯束犹包之也。”笺:“纯,读曰屯。”《史记·苏秦列传》:“白璧百双,锦绣千纯。”1336《索隐》:“纯,音淳。高诱注《战国策》:音屯。屯,束也。”屯字又引申为聚义。《广雅·释诂三》:“屯,聚也。”《庄子·寓言》:“火与日,吾屯也。”1337《释文》:“屯,聚也。”古代村落之名亦读屯音,即由屯的聚义而来。《说文》:“邨,地名。”段注:“邨本音豚,屯聚之义也。”康丁时期的卜辞有用屯如束、捆之义者,如:
叀新屯用上田,又正。
弜屯,其……新,又正。1338
这版卜辞除了“上田”以外,还有“湿田”之称,表明应当是与农事相关的贞问。上引卜辞的第二条,在“其”与“新”之间,有形状繁复之字,是一个字或是两字,尚不能断定,其形体表示在门前扑打之状。这两条卜辞大概是问新收之禾是在“上田”捆起来,或是不捆而运回门前捶打出籽粒。骨臼刻辞“示屯”的屯均用如束、捆之义。如:
(1)甲午妇井示三屯,岳。
(2)妇杞示七屯又一〈,宾。1339
这两例都是一期刻辞。三屯、七屯即3束、7束,犹如今语之3捆、7捆。诸家以为两块卜骨扎系一束,应当是正确的见解。(1)辞记载,甲午日妇井氏送诣卜骨3捆,由贞人名岳者检视。(2)辞记载,妇杞氏送诣卜骨7捆另一块卜骨,由贞人名宾者检视。“〈”字,诸家说为卜骨的侧视形,可信。关于“示屯”的骨臼刻辞,其辞例比较固定,记载内容是某氏族于某日送诣卜骨的数量,以及验收和检视卜骨的贞人名。
“示屯”意义的考定对于殷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作用。
第一,“示屯”刻辞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妇某氏送诣卜骨的记载,迄今所见者有40多个。这些氏族的大部分应当是居于殷王朝辖地的氏族。既然称妇某,应即王族之妇。她们所在的氏族向殷王朝进献卜骨的事实说明这些氏族与殷王朝有着某种隶属关系。进献卜骨的时间在骨臼刻辞上一般都有记载,这似乎反映着当时的诸氏族有定期觐见于殷王朝的礼仪。我们从“示屯”刻辞可以窥见殷王朝和与之联姻的诸氏族关系的某些情况。
第二,除了妇某氏之外,“示屯”刻辞还记载了以人名或地名为其名称的氏族,如邑示、禽示、子央示等,近40个。这些氏族有的与活跃在武丁时期政治舞台上的贵族同名,可能是这些贵族出身的氏族,如著名的武将禽1340、小臣中1341等,都有其氏族贡献卜骨的记载。还有些氏族与卜辞中称子某者同名,如子央1342、子画1343、子渔1344等,当是商王室的同姓氏族。“示屯”刻辞为深入研究殷代贵族组织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三,从“示屯”刻辞记载的七八十个氏族的情况中可以窥见殷代氏族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氏族不少已经摆脱了原始的闭塞状况。有的氏族分居于几地,如妇井氏就有居于两个地区的记载1345,也有在同一地区居住许多氏族的情况,如某地就有妇井氏、邑氏等4个氏族的记载。还有的直接称自某地进献卜骨,如“自缶五屯”1346等,而不记为某氏族所进献。
第四,“示屯”刻辞表明为数众多的各类氏族要向殷王朝定期进献卜骨。这种贡献的意义并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在于它是某氏族对殷王朝尊崇的一种象征。也说明武丁时期的神权是维系殷王朝与诸氏族关系的一条主要纽带。这应当是武丁时期神权崇拜和各种祭祀达到鼎盛状况的深刻社会因素之一。
要之,“示”于卜辞中用如“氏”。“屯”之用于甲骨文,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为小猪仔,而骨臼刻辞“示屯”是其引申义,即由某氏族进贡的包裹卜骨。
(原载《殷都学刊》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