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勤工俭学

乡镇里的生活很简朴:精神文明粮食虽然匮乏,但物资上还是富足的。只要勤动手,山上的野果野草;水里捞不尽的游鱼;田里种的粗粮,都能解决基本的温饱。只是这里的人们最害怕生病,大病小病都是靠神婆来医治,科学尚未普及至这里。

周一的升旗仪式结束后,老校长站在国旗下,动情地号召我们:“同学们,我们即将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祖国号召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动手种菜种粮食,收获以后就能解决我们的午餐难题。”在校长的生动演讲下,全体学生的激情都调动了起来,每天的稀饭咸菜汤如何能填饱肚子呢?

上课了,班主任黎老师开始布置伟大的历史使命:“同学们,我们班的学生年龄较小,因此本班的勤工俭学方向是每个人一个星期拿一把扫把;每周有两节勤工俭学课,老师们会带你们上山去采集各种物产,比如蘑菇之类。统一上交学校,由学校进行出售,获得的钱或换取的物资用来改善伙食。”

黎老师的话音刚落,班里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不,学校里各个教室都响起了欢快的掌声,上山就是最大的快乐。我心想:“那只山老虎的手掌铁定拍得最响亮,老师是要放虎归山那!”

周二和周四下午,老师们带着全校学生来到学校后山,大都是拿着空书包,只有小部分是拿着家里编的竹篮去找蘑菇、野果及野菜,以及一些只是时节才有的食材。

好几次,赵虎和几个高年级的同学(那会并没有学长学姐的名词,更何况乡下)居然打到兔子,以致于赵虎那张憨脸上常常露出武松打虎归来自豪感。

平日里空暇时间较少,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做家务、写作业及预习;只能周末上山多找扫把草,或者挖点蘑菇、竹笋。每当这个时候,我和赵育红都感受到了赵虎的用处,几乎我俩都是玩的性质。

还有时间,我们就去老屋,给爷爷打下手,砍竹子学编竹篮;顺带着喂鸡鸭。又或者找几根木头、板子,让赵虎的父亲做小板凳。

勤工俭学于我而言没有太多的技能加成,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拿本书在旁边看着看着就入了迷;赵育红则是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只有赵虎真真正正学到了很多门手艺,甚至连进山辨方向、布陷阱之类的技能都学会了。

人生是一场场历练,而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一门门学问,如何去筛选学习,往往左右了自己的一生。

荆棘丛中金蛋藏,

百蜜树梢蜂巢挂。

丹心俏影在我胸,

千山万里向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