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心相系 共克时艰:同心抗疫设计作品选
- 陈汗青 鲁晓波主编
- 2613字
- 2025-04-09 17:32:47
序二
在“众志成城 设计抗疫”线上平台完成141期的编审并向“学习强国”选推后,心情略觉轻松,透过窗外的波光水色,心底再次浮现昔日“封渡”“封城”,举国抗疫波澜惊天的情景。无数英雄面对疫情默默付出、舍生忘死的精神,激励了包括设计学人在内的全国民众……
自“心相系·克时艰”筹备组工作至今,团队每日在撰稿时都被白衣执甲、千里逆行的豪杰和设计学人的大爱情怀与创意所感动。广大师生在积极投入“融合式教学”的同时,热诚服务社会,以充满激情与智慧的专业语言,讴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尊重科学、向上向善的中国精神,讴歌抗疫的中流砥柱与战疫中的真善美,宣传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助力健康中国体系建设。大量作品,以设计的人文尺度对生命、对全球社会状态进行审视、反思,主题鲜明、意境深远,激情高昂、直击人心,反映了中国设计学人的精气神及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担当。总的说来,“众志成城 设计抗疫”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在此拟从以下五点概括:
1.宣传深入,支持广泛,影响深远。国内外数百所设计高校的师生用画笔绘就万众一心的长卷,书写力同心、共克时艰,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感人篇章。广大设计学人以作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热情讴歌奋战一线、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的“最美逆行者”;讴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讴歌风雨同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抗疫精神。所选作品新颖、形象感人、寓理于情、风格多样、精益求精,不仅具有推广价值,而且已转化为关心疫区人民的情感枢纽,凸显了设计学人的情怀、风骨和赤诚,起到凝聚人心、增强必胜信念的作用。
2.这些设计抗疫作品的作者克服了压力大、时间紧等困难,从人民抗疫的实践中汲取营养、积累精华,把人民的冷暖与福祉“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他们不断地去发现美、创造美,以富有创造力、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语言,言简意赅地表现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这些有温度的作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围绕他们观察到的现实问题,在创作中不断物化、浓缩东方文化的意蕴、内涵和品位,传递核心价值观,从解决设计问题、社会问题等角度,发出设计的声音;表现了设计学人对人类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生存与发展的独特观察与思考,努力在人民抗疫的创造中推动设计的进步,达到知、情、意、行统一;彰显了中国设计学人的品德、水准、价值和专业素养;展现了设计学人与国人同心抗疫、克难攻坚、勇战疫情的精神风貌。
3.热诚的艺术创新与冷静的学术思考是设计抗疫前行的核心要素。这些作品秉承融汇中西、贯通古今,面向当代人民的理念,在传递艺术创造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同时,也浸润着多元开放的校园文化,具有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同向同行的精神追求,令人感悟到中国精神、民族气韵历久弥新的魅力。
4.各单位负责人与骨干深入一线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精心组织、责任到位,激发了大家的抗疫热情、紧迫感和使命感。任务落实,行动迅速,措施及时,成效凸显。各关键环节工作人员,通过在线切磋、交流互动,催生佳作,立德树人,汇聚起同心抗疫、推进设计创作健康发展的力量。在抗疫的艰难时刻,“心相系”公众号几乎每日推送一期,共有72期近千件设计抗疫作品被中宣部“学习强国”等平台推送,开展了高效多元的信息互动,为后疫情时代设计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也为设计服务社会、以德育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5.团队构建了征编组网络协调人、群管理者、评估专家等分工协作、顶层设计明确的运行模式,形成了以“学习强国、官方媒体、学术期刊、各校官网、优秀自媒体”为渠道的传播矩阵,以参与院校为支撑,三审、两编、一推送的机制,以及规律性推送、话题讨论、分享评价等形式,构筑了主线鲜明、互信共识、符合用户使用习惯、求真务实的网络平台,为设计学人开辟了贡献个人才干的通道,激发了抗疫新人创作的热情。“心相系”公众号成为当时服务健康中国设计抗疫“在岗不在编的宣传队”。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的层面来说,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人民和衷共济、成果共享的特色。国内外民众也通过这些设计抗疫作品,增进了对疫情防控的认识与了解。
新时代正激励着设计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谱写众志成城、勇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壮丽篇章。中国已在风浪之中顶天立地。走向成功的中国方案,正在传递中国健康发展的理念,闪耀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大爱之光。
《心心相系 共克时艰 同心抗疫设计作品选》的出版,是设计抗疫征程的历史性记录。我们由衷地感谢大家,感谢本书编委会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各位编辑的辛勤付出。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进一步探讨设计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问题,促进设计教育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服务,探索新的范式,贡献设计学人的智慧与力量。
COVID-19疫情危机凸显了当今世界文明的脆弱性、不确定性……这是过去三五千年从未遇到过的,势必影响人为世界的认知维度和设计范式。目前虽是人类史上物质文明的最好时期,但供人类以现在生存发展水平的体系结构过于复杂,一旦体系崩溃,将无力阻挡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如同做学问一样,首要的便是做有品格之人。面对全新的挑战,唯有脚踏实地寻找未知,以理性拷问自己: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设计人应以怎样的关乎人类命运的视角与思维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设计能做什么?设计如何深入细节,找到准确的发力点?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人类前所未有地意识到,面对疫情,需要同舟共济,也需要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需要设计创造出具有应对突发事件功能的新空间、新系统;让创意助力人类福祉的构建。现在,设计创新的潜力远未释放,我们的设计教育需要积极应对,从人文走向中发现传承与现实的连接,透过生态环境的秩序审视、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阐释设计、定义设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万物互联时代设计师全新的角色、职责、使命、方法,促进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融合,重构人类与环境关联的未来。
设计创新永远是关注人类生活急需、解决国家急迫问题、追求美好未来的发展动力。唯有以理性的态度,思考我们这片星空,辩证认识和把握大势,强化健康设计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应对社会需求,规避风险,化解问题,“突破”制约,方能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梦想。
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设计教育工作委员会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2020年0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