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上的科学技术
- 王阳 陈巍
- 3069字
- 2025-04-12 14:36:27
前言
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周有光(1)
一提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当代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四大发明。但应当重视的是,这些发明在近代西方世界的历史转变中,才被赋予价值和意义;换言之,只有从世界的观点看中国,才能真正理解四大发明的伟大之处。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
真正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从近代世界开始的。这是由近代世界的分工不断扩大,各民族的交往不断增强,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发生的。马克思指出:“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同样,砂糖和咖啡是这样来表明自己在19世纪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的。”(3)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4)。
东西方的古代世界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历史,丝绸之路却把古代的东西世界联系起来,其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彼此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历史和地理教科书经常告诉我们,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边有漫漫戈壁和草原,西边有青藏高原,东边有一望无际的大海。纵使有高山的阻隔、大海的波涛、戈壁的酷热,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至迟到汉代陆续开辟出来,沟通起古代的东西世界。可见,地理的局限只是减少了交流的机会,增加了交流的成本,持续上千年的丝绸之路清晰地展现着中西文明持续交流的客观事实。
条条丝绸之路通向西方。条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捷了东西方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通往马六甲海峡,或继续航行到印度,在印度南部卡利卡特等地完成货品的交易;条条陆上丝绸之路通向西域,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去天竺回长安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多条丝绸之路的形成是复杂的,既有起初军事用途的丝绸之路,也有民族迁移的轨迹。这些丝绸之路最终带来多元的交流渠道,成为中西方科学技术交流的见证,保证了东西方的科学技术交流绵延不断、多姿多彩。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重要的,潘吉星先生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已有充分论述。(5)古代中国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众多的科学技术交流。期望一本书能够全部反映古代中西科学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的状况,或者东西科学技术文明的比较,这是极为困难的。本书选择一些能够展现科学技术传播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有趣案例和突出亮点,基于世界的观点看,透过中西的比较,凸显古代世界科学技术传播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发生变化和差异,同时这些传播又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西科学技术交流的历史研究一般有器物和思想两个层面。器物层面的研究是直接基于器物材料的对比,这是可见的器物的交流和比较。本书关于坎儿井技术及其传播、提花机等,都是通过器物的交流和比较,显示技术的最初起源,以及其后沿着丝绸之路的传播。它们中间既有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比如坎儿井技术,也有中国率先发明的技术,比如提花机,这些均是以单中心起源经过“传播——分流”过程。此外,古代技术的多中心起源,展现出多重复杂的交流形式,体现出技术在社会、时代乃至地理环境中的发明与传播状况。在此意义上,技术的传播对于人类文明的价值,甚至比技术的发明更重要。
沿着丝绸之路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器物层面的传播很少为另外一个文化所反对,但也有相当特殊的情况,比如本书所述的古代中西外科手术的交流和比较,古代西方的外科手术已经传到新疆地区,它有传无习,没有能够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的观念;白内障摘除手术由于没有这样的文化阻碍,而在中国生根。再比如,古罗马的建筑奇迹的基础是罗马混凝土的发明,但由于其核心构成——火山灰无法在其他地区发现,古罗马混凝土建筑的传播受到了材料来源的限制而具有地方性。
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还包括思想的交流。伟大的玄奘走过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思想和信仰的交流传播之路。在古代世界,科学远未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它往往隐藏在历史背后,因而很少为人加以强烈的关注。另外,相对于器物层面的技术传播而言,思想层面的传播受到更大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传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传播到远方世界,二是为远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过去我们往往把西方思想未能在中国传播,归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本书所述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在元代的遭遇说明,思想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阻碍远大于地理阻碍,中西世界的思维差异直接影响着它们的思想传播。
丝绸之路上的科学技术交流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它不是简单的关于东西文化的生硬比较,或者先验地用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审视东西文化,它是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史实出发,从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而彼此收益的历史事实出发来考察,这是一个较之西方中心论的文化比较方法更富有信服力的研究方法。
例如,古波斯帝国曾经东至印度,西至欧洲,南至巴比伦,依托帝国900余座驿站建立起庞大的交流系统,间接充当了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交流的中转站。波斯帝国既是科技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科技的传播中转站。劳费尔的《中国伊朗编》对此有过广博的研究。(6)世界上最早的绵羊和山羊是在伊朗扎格罗斯山脉开始驯养的,以后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巴比伦人的小麦物种、制铜技术也是途经波斯帝国的草原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反过来,中国的丝织技术也是通过伊朗传播到世界,并发扬广大成为著名的“波斯锦”。
重视古代世界的丝绸之路研究,应当从中西具体的科学技术交流来梳理中西文明,而不是理所当然地从当代的观点出发,从西方的观点出发,去生硬地进行中西的科学文化比较,从而把古希腊作为科学的几乎唯一的来源和基础。重视古代世界的丝绸之路研究,这是破除西方中心论思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全球科技史是一部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历史而不是由一个民族所独占的历史。我们承认古希腊科学的巨大价值,但也要承认“言必称希腊”的局限性。
本书由王阳和陈巍合作完成,具体分工如下:
前言 王阳、陈巍
第一章 丝绸之路上的数学
第一节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中西起源 王阳
第二节 思于无穷:古代东西方的无限观念 陈巍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上的天文学
第一节 二十八宿起源与古代中国天学传统 王阳
第二节 西域扎马鲁丁与元代天文学的发展 王阳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上的医学
第一节 外科手术传统在古代中国的形成 王阳
第二节 乳香之路:丝绸之路的另一种认知 王阳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上的物理学
第一节 古代东西方文明中的力学 陈巍
第二节 古代东西方的光学知识 陈巍
第五章 丝绸之路上的建筑
第一节 混凝土与古罗马建筑革命的地方性 王阳
第二节 坎儿井技术及其传播 陈巍
第六章 丝绸之路上的机械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上的简易机械举隅:轮轴 陈巍
第二节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计算机 陈巍
(1) 周有光,《关于文字改革的再思考》,载刘坚,侯精一主编,《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8—8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1995年,第114页。
(5)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