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心有不甘

李肖和年傻子看着对方的眼睛,都笑了。

此刻,李肖如果再不主动一点儿,就太装啦。

人家两次主动登门了,于情于理都要表个态啊。

“年老哥,你有啥合作的好主意吗?”李肖主动问。

听到这话,年傻子很高兴。

如果李肖不能率先进入主题,他只好再次离去。

“说不上好主意,就是我的瓜子其实可以……”

年傻子的意思是,他的瓜子放到老秦头小卖部里售卖。

同时,辣条也在他的流动摊位上与瓜子一起售卖。

瓜子是小食品,辣条也是。

年傻子的瓜子卖1.2元一斤,老秦头的辣条1元一包,价格基本对等。

年傻子的瓜子有自己的炒制秘法,辣条制作方法更是没人知道。

啥是科技与狠活儿?啥是海克斯?年傻子不知道。

但以他的认知,小食品这玩意不会有太多科技含量。

只是李肖噱头做得好,手头有钱做了广告。

在李肖二十一世纪的思维里,完全不同。

他要的不是一个单品,而是一个业态。

从连锁业态角度,单品想要入场,是有条件的。

年傻子所谓炒制瓜子的技术,在李肖的“科技与狠活儿”面前,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单品,跟花巨资培养出来的辣条,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但他不想这样直接说,他不在乎年傻子的瓜子,他在乎这个人。

李肖把身体靠在椅子背上,思考着说:“年老哥,我现在特别需要合作。”

他一点不隐瞒自己的想法,现在不仅需要合作,下一步还要广泛寻求合作。

不过,这个合作和年傻子想的合作不同。

李肖要开的是连锁店,不需要任何“加盟”类型的合作。

以自己目前的财力,在这个城市开个百十来家“小卖部”还是不成问题的。

他需要的是人,人才问题才是目前最大的缺口。

黄二旺不行,他不是商人的思维方式。

李红军也不行,他虽然懂一些社会上的人情世故,但作为商业带头人还太稚嫩。

看着表面憨憨、心里老奸巨猾的年傻子,他越来越觉得这人“能处”。

年傻子脸上依旧憨憨,看不出情绪变化:“兄弟,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李肖先给年傻子讲了自己开设连锁店的想法,然后说出了开给他的条件:

第一,年傻子成为一家分店的店长,但这家分店隶属于老秦头小卖部总部,年傻子只是一名员工。

第二,除了正常工资,自己可以按其业绩,给他所经营店铺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15的“职务股份”。

至于年傻子的瓜子,李肖只字未提。

他很真诚地看着年傻子:“年老哥,这就是我的想法,辣条只是个先锋官而已。”

年傻子根本没想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瓜子和他的炒制“秘法”,根本都没入人家的法眼。

人家只接受自己以一个员工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说自己根本没有资格跟人家合作。

对于出身小商人世家的年傻子来说,这对他是一种打击,不能接受。

“就不能有其它的合作办法了吗?”年傻子不笑,看起来奸诈了许多。

李肖倒是笑了:“有,各自出资,按比例持股合作。”

“股份合作”在那时的普通百姓中,还不普及。

对于傻子来说,虽不陌生,但却是没想到。

他是来“手套换兜子”的,用瓜子交换辣条,增加自己在自由市场小摊位的经营品种。

一下子变成合股做生意,超出预料。

李肖给他指出的“两条路”都让他意外,一时间年傻子不知何去何从。

“那个,老弟你这生意有点儿大,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年傻子回答的很严肃,他不是推脱,是真的要考虑。

就在这时,李红军推门而入。

他把手中的两份报纸放在桌子上:“看,《辣条现象》。”

说完,一屁股坐在年傻子对面,给自己倒一杯茶,翘起二郎腿。

报道署名是“本报记者”果玲,报道篇幅整整用了一块版面。

听到《辣条现象》的文章名,年傻子也伸手拿了一份展开。

报道图文并茂,开篇就是老秦头小卖部与众不同的装修风格,还有老秦头本人和蔼憨厚的笑脸特写。

报导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辣条的横空出现。

介绍了李肖,作为老秦头的徒弟,如何找到李宝冬,又怎么找到果玲。

然后,开展“广告攻略”的整个过程。

第二部分,广告效应。

其实就是广告发出后的反响,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果玲在这一部分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写普通市民的各种反应。

包括,广告发出,辣条还没开售前,广大市民的各种猜测,人们期待的心情。

还有辣条发售的火爆状况,老秦头小卖部开业的空前盛况。

第三部分,是辣条与思想的碰撞。

从辣条出现,到不断炒作,再到抢购和如今家喻户晓,“一条难求”的现状。

果玲把每个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人们的不同思考铺展开来,一个一个展示给读者。

辣条俨然成了一种思想斗争的导火索。

她写了市民们希望享受到更多、更新鲜食物的物质需求。

她也写了一些保守群体,对于辣条广告的轰动,给他们心里带来的恐慌。

还有,商业领域的精英们,从中看到的未来商业形势。

媒体领域对广告所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反思。

……

年傻子比李肖看的还认真。

李肖快速浏览一遍,向后一靠,双手摩擦着官帽椅的扶手,闭上眼思考。

年傻子眼睛看着报纸,余光撩一眼李肖,心中感叹:“这套做派,哪儿像十六七岁的样子啊,纯纯的妖孽。”

半分钟后,李肖睁开眼,看看年傻子又看看李红军:

“免费广告,不能浪费,让它继续发酵。”

说完拿起电话,拨通《长河周报》编辑部电话:“是果玲姐吗?”

李肖对果玲表示了感谢,又说为了表达谢意,在原有广告基础上,再增加一整版广告。

广告的内容不是介绍产品,而是让秦师傅讲一讲秦师傅小卖部的下一步计划——秦师傅连锁小卖部。

当李肖给果玲介绍了“连锁小卖部”后,果玲觉得这同样是零售商业领域的新闻,可以作为新闻来报道,不用收费。

李肖则坚持说,这是对她报导的回报,一定要出资。

接着,他又打电话给李宝冬,说了自己跟果玲的专访计划。

李宝冬自然毫不犹豫地答应报道。

如法,电话打给余利德。

余利德在电话另一端立即表示:“必须让秦师傅上电视。”

一通安排,让年傻子看傻了。

李肖利用媒体的能力是他想都没想到的。

他在自由市场里,可以变着花样卖瓜子,可以逢人就说自己的炒制秘技。

他也懂得宣传的重要性,但媒体是高高在上的。

原以为,李肖只是花钱做广告。

从来没想过可以如此大手笔又自然地运用媒体。

这就是差距,年傻子此刻才明白自己与李肖的距离。

连句再见都没有说,年傻子悻悻地走出李肖的办公室。

他的背影失落又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