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联军的分析
- 三国:兴汉大业从益州开始
- 青格纸贵
- 2079字
- 2025-04-26 00:51:03
联军大营之中,曹操望着眼前这一众诸侯,满脸皆是难以置信的惊愕。
“吕布那厮现如今已败走虎牢,这正是我们联军乘势进军、一举夺关的天赐良机吗?
可操实在想不明白,诸位使君为何在此犹豫不决,迟迟不肯发兵?”
孙坚同是满脸激愤,极力主张即刻出战,然而,袁绍等人却眉头紧皱,连连摇头,持反对意见。
一时间,两方人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眼瞅着这大好时机白白溜走。
曹操心急如焚,忍不住提高音量:“诸位!如今吕布的虎牢关已然失守,若不乘胜追击,之前好不容易打下的战果,可就全都要毁于一旦了!
此番咱们进军,大破虎牢关,定能长驱直入京师,将那祸国殃民的国贼董卓一举扫平!还望诸位能以大局为重,莫要太过计较个人得失,赶紧发兵才是!”
曹操说得虽是慷慨激昂、言之凿凿,但在场众人却大多面露怯色。
毕竟之前的战斗太过惨烈,大家早已被打得心惊胆战。
眼下虽说吕布有撤走的迹象,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他设下的什么阴谋诡计呢?
最终,同意出兵的人寥寥无几。
尤其是袁绍,自从见了沈稻手下的强大兵马后,一心只想着战后如何自保,此刻压根就没打算进军雒阳。
曹操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日子军中早有传闻,说袁绍每日都派人前往幽州。
虽然不知道袁绍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曹操敢肯定,此刻袁绍绝对没有进军的意思。
沈稻见众人都不吭声,心里也明白得七七八八。
他暗自思忖,眼下敢出兵雒阳的,恐怕也就只有孙坚和曹操自己了。
见众人还是争论不休,却无人有实质性的行动,心中暗自叹息。
联军之中,各怀鬼胎,难以成事。
眼下局势如此,继续留在此处也是徒劳无功,说不定还会被卷入不必要的纷争。
沈稻眉头紧蹙,双手捂住腹部,脸上露出痛苦之色,脚步也开始踉跄起来。
他一边呻吟着,一边缓缓站起身来,声音虚弱地说道:“诸位……我近日身体不适,旧疾似有复发之兆,实在难以支撑。
若诸位皆无此意继续进军,那我留在此处也无益,只能先回去调养身体,待日后有机会,再为兴汉大业尽一份力。”
说罢,沈稻双手紧紧捂着腹部,身体微微弯曲,脚步虚浮地朝着营帐门口走去。每走一步,都故意加重喘息声,还时不时咳嗽几声,让人觉得他确实病得不轻。
诸侯们看到这一幕,反应各异。
袁绍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心中暗喜沈稻的离开会让主战派的力量进一步削弱。
他假惺惺地说道:“沈将军身体要紧,还是回去好好休养吧,这讨董之事,有我等大汉忠臣在,定将不会让那董卓那国贼继续危害大汉的江山社稷!”
孙坚满脸愤慨,对着沈稻的背影喊道:“沈将军,你怎能就此离去!这讨董大业,怎能因这点小恙就半途而废!”
曹操看着沈稻离去的背影,脸上的表情并没有多大变化。
他也知道沈稻并非真的生病,只是对这联军失望透顶才选择离开。
但此刻他也无力挽留,只能眼睁睁看着沈稻的身影消失在营帐门口。
待沈稻的身影消失后,袁绍看着义愤填膺的曹操说道:“本盟主看来,现在一切还是以稳为主。若吕布真的退回雒阳,那么这虎牢关也会在不日后不攻自破,我等只需围困数日便可长驱直入雒阳,又和何必在这里白费兵力?”
曹操强压心中愤懑,向前跨了一步,神情严肃地说道:“袁公,操以为董卓此刻极有可能退回关中,此绝非偶然之举,而是他权衡利弊后的必然选择。
“他虽在洛阳经营多年,看似根基稳固,但如今吕布败走,虎牢关失守,洛阳已然无险可守。若继续留在洛阳,四面受敌,粮草供应亦成难题,绝非明智之举。”
曹操边说边踱步,眼神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董卓在那里经营多年,根基深厚。
“退回关中,可凭借函谷关等天险,进可再次图谋中原,退可偏安一隅。以董卓之狡诈多端,定会做出这般以退为进之策。”
“董卓深知我军虽胜,但历经苦战,士卒疲惫,若此时不乘胜追击,待他在关中站稳脚跟,休养生息,日后想要铲除他,可就难上加难了。”
“再者,关中乃天下要冲,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董卓若在此处积蓄力量,招募兵马,训练士卒,不出数年,必将卷土重来。
“到那时,我军若想再与之抗衡,恐怕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袁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袁绍却不以为然,轻哼一声,双手抱在胸前,满脸的不屑:“孟德莫要危言耸听,董卓在洛阳经营多年,怎会轻易放弃?”
“我看他就是强弩之末,不足为惧。如今吕布退回,说不定他已无再战之力,我等只需围困洛阳,不日他自会投降。”
见袁绍如此冥顽不灵,曹操仰天长啸一声,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操本以为天下义军聚集于此,是为国为民,没想到乱天下者是尔等,
如今董卓虽败,但余威尚在,若不乘胜追击,将其彻底铲除,日后必成大患。既然袁公无意进军,操也不愿在此逗留,告辞!”
说罢,曹操便拂袖而去。
曹操一走,孙坚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
他大步上前,指着袁绍怒目而视,手指几乎戳到袁绍的鼻子上:“袁本初,你身为盟主,却如此贪生怕死,只顾个人安危,置天下苍生于水火而不顾!
你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对得起这讨董兴汉的初衷!”
袁绍被孙坚说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却仍强词夺理道:“孙文台,莫要冲动。本盟主自有考量,岂是你能随意指责的!”
一时间,营帐内争吵声、叹息声交织在一起,而这所谓的讨董兴汉大业,也在这内耗与分歧中,渐渐蒙上了一层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