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凌汛来临

  • 明代风云
  • 勤蚁
  • 2123字
  • 2025-04-20 14:29:20

此刻的文华殿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

殿外树影斜斜地投在地上,偶尔传来几声鸟鸣。

商辂走后,朱齐端坐在书案跟前,手中的狼毫笔在宣纸上缓缓移动,却只留下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迹。

他盯着自己那不堪入目的“墨宝”,不由得叹了口气。

“等过了这阵,非得把铅笔弄出来不可!”他在心里暗暗发誓。

这软绵绵的毛笔简直是他穿越以来最大的敌人,每次写字都像在跟自己的手指较劲。

殿外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原来是尚膳监的小太监们又准时送来了燕窝,一日两次,雷打不动。

朱齐抬眼瞥见那精致的小碗,顿时想起先前预警视频里那些可怕的画面,胃里一阵翻腾。

他连忙给侍立一旁的董平使了个眼色。

这家伙立刻会意,捧起炖盅就“咕咚咕咚”喝了个精光,他甚至觉得昨日挨板子的伤痛都好了不少。

看着董平这满足的样子,朱齐的喉咙突然干得冒烟。

这时肚子也不合时宜地“咕咕”叫了起来,他这才惊觉,从早上起床慌慌张张到现在,自己居然连口水都没顾上喝。

“总不能每日拉着沂王一起吃饭喝水吧”,想到防范下毒的法子,朱齐苦笑着摇头。

不过他转念一想,喝水的问题倒是好解决。

明朝宫中多由玉泉山的骡马车队每日运水供应,整个皇宫只有一个集中储水点,就在尚膳监中严格看守。

既然大家都饮用一样的水,他只需亲自去取便可。

这个时期的尚膳监就在东华门内侧,离着东宫并不远。

干渴之事,不宜迟。

朱齐“腾”地一下站起身道:“速传江昊、杨智元二人,咱们去尚膳监走一趟!”

虽说得急,他的思路却半点不乱。

刘六儿如今刀伤未愈,眼下还在静养,自然不便随行。

至于江昊和杨智元——虽说昨日刚挨了顿板子,可在这青天白日、戒备森严的紫禁城里,有他们二人护卫应该是绰绰有余。

四人小队很快集结完毕。

朱齐特意还让他们准备了取水的器具,一行人浩浩荡荡地便出了东宫,到尚膳监视察去了。

走在宫道上,他的心情莫名轻快起来,仿佛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取水,而是对未知领域的一次探索之旅。

景泰帝端坐在乾清宫的御案前。

案头堆叠着司礼监新呈上的未决奏折,他随手拿起一本,目光扫过内容,眉头渐渐蹙起。

这是一份来自江西承宣布政使司的问安折子,通篇没什么其他内容。

他轻哼一声,强压下心头的不耐,提笔蘸了朱砂,在折子上工整批复:“朕躬甚安,又胖些了!”

这类涉及皇帝的奏章,司礼监向来不敢代批。

似乎是想到什么,景泰帝忽然抬头,对侍立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兴安说道:

“谨记,往后凡此类问安折子,一律由司礼监代朕批复。”

兴安连忙躬身应下。

皇帝的身体安康关乎整个江山社稷走向,臣子们上表问安本倒是也算正常。

景泰帝生性要强,心里总憋着一股劲要和英宗比个高低,恨不得把朝政打理得滴水不漏。

但他自幼长于深宫,毕竟不似太祖、成祖那般戎马出身,身强体壮,精力充沛。

尽管他即位以来,工作极为勤劳,可光是应付这些琐碎奏章,仍是让他感到心力交瘁。

这时,又一份折子引发了他的注意。

“一帮酒囊饭袋!”景泰帝脸色骤然阴沉,猛地将折子掷向殿门,怒喝道:“朕要一个个砍了你们!”

兴安吓得一个激灵,小跑着拾起奏折,原来这是一份今日上午方收到的急报,内阁并未来得安排在早朝讨论。

只见上面赫然写着:

“急报:二月初一日,黄河上游冰凌骤解,水势暴涨。

山东段下游因冰壅水阻,水位陡增,致曹县、郓城、东阿三处堤防相继溃决。

已淹没村庄一十七座,受灾民户计两千四百余,冲毁田亩约三万余亩(详尽数据尚待核查)。

伏乞陛下敕令救灾,臣等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奏!”

旁边是内阁用蝇头小楷拟的票拟,此时墨迹仍然未干:

“拟由户部速拨帑银十万两,工部遣员督俢堤坝,再遣京军五万驰援,限期三月竣工,以防夏汛。

兹事体大,恭请圣裁。”

由于四个月后便是黄河夏汛,是一年中水量最大、防汛压力最严峻的时期。

若连凌汛都挡不住,待到暴雨倾盆、河水暴涨之时,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此时,一名侍卫匆匆入殿跪奏。

“胡闹!”景泰帝刚知黄河决堤,灾民流离失所,此刻心中甚是烦躁,

“昨夜刺客余党尚未肃清,太子不在文华殿安心读书,跑去尚膳监做什么?”

不过他转念一想,结合昨夜之事,再到太子近日种种反常举动,仿佛对身边所有人都充满疑虑,有种惊弓之鸟的样子。

“倒是情有可原,既然如此,不如……”景帝思绪甚是敏锐,他很快便理通了一条逻辑。

想到这里,好像这还是一个比较难下的决定。

他不由得站起身来,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踱步,走到鎏金蟠龙柱前又折返回来,眉头紧锁。

“拟旨!”景泰帝突然驻足,对着兴安吩咐道:

“着左春坊大学士……兵”,他突然意识到商辂今天早上已经被派去锦衣卫了,改口道:

“钦命内阁左春坊大学士、锦衣卫指挥使商辂赐飞鱼服,总督河南、山东二省河工防务。

所过州县,文武官员悉听调遣,敢有违误者,以抗旨论处。

着户部即拨内帑银二十万,工部精选河工匠役三百,五军都督府调京营精锐官军四万,一应钱粮器械,俱从优给发。

凡随行人员,无论品级,皆受节制。

限三日内启程,不得延误!”

按《大明会典》载:“灾异、军兴等急务,得发中旨先行”,黄河灾变属紧急情况,派遣京官赴实地指导河工防务是紧急安排。

兴安不敢怠慢,硬生生把写了一半“兵”字,改成“锦”字后,继续将其余内容小心翼翼誊抄完毕。

他还在后面用小字加了一段“此乃紧急中旨,着内阁三日内补拟”。

见兴安誊写完毕,景泰帝又吩咐了一句:

“即刻传谕商辂,命其速至乾清宫西暖阁陛见,朕有要务面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