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臣下直谏,天子六驾

御书房内,朱文奎随意坐下,拿起桌上奏章翻看。

都是些零碎小事,目前因为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六部主官将各种部内事由都以奏章形式送呈皇帝看。

这是太祖朱元璋定的规矩,建文帝沿袭,传至朱文奎。

为解决政务压力,太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侍从,仅能提供建议,没有决策权。

但朱文奎却知道,国内那边,叔公朱棣已经改革了这项制度,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由此内阁制度开始形成,不过此时内阁权力仍有限,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直到仁宗、宣宗时期,内阁地位逐渐提高,大学士开始有了票拟权,即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

那时,随着内阁权力的增长,阁臣之间的位次排序也逐渐明确,出现了首辅、次辅等区别。

首辅通常由资历最深、皇帝最为信任的大学士担任,在内阁中拥有最高权力和地位,负责统筹内阁事务,协调各阁臣之间的工作,对奏章的票拟也具有主导权。

这样的制度,其实并不坏,首辅就好比未来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不是世袭的,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关键是看皇帝怎么用,如果全部不顾,彻底放权,首辅权力膨胀自然会结党营私。

朱文奎觉得,想要让自己的权力结构更完善,内阁制度是少不了的。

关键是官僚体系的人才不足,六部就把人员分流了,内阁只能等以后体量大了再说。

他将奏章看完,批红。

然后看向牛旺德:“卓玉明还没来吗?”

牛旺德眼神闪烁:“陛下,应该快了。”

这般表情,让朱文奎有点奇怪,索性注视了几秒。

从而听到了牛旺德的心声:

“哎呀,恐怕又做了错事了。但皇上做的事有违纲常,不得不说,就算是罚了我,也认了。”

我做啥有违纲常了?

朱文奎寻思自己没做啥坏事吧。

他不解注视着牛旺德。

在皇帝注视下,君威浩荡,牛旺德膝盖一软,跪下。

“陛下,老奴也是为你好啊。”

情急之下,他没了太监总管的臣下之称,改用了天子仆奴的自称,可见其慌得一批。

但朱文奎还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平静道:“说。”

“是陛下,老奴见陛下私看起居注,觉得不妥,又不敢谏言,便将此事告诉了严翰大人。”

原来是这个,朱文奎惊讶,他看起居注,不过是想让自己的形象在历史中更好点,但没想过这么做的影响有多大。

这时,外面有小太监道:“陛下,卓尚书和其徒弟,还有严尚书和曹史官求见。”

人来了,朱文奎挥手,让牛旺德起身,也没有责怪的意思。

“先让严翰和曹荣萱先进来。”他命令道。

............

严翰和曹荣萱进入御书房。

两人神态举止截然不同。

严翰站得笔直,气势汹汹,曹荣萱却似犯了错的小媳妇,一脸委顿。

“两位爱卿,此时进谏所为何事?”朱文奎明知故问道。

“陛下,臣某诚惶诚恐,昧死以闻:昔者,古之圣王垂范,立起居注之制,盖欲使善恶必书,以垂炯戒于万世。起居之册,乃史臣所司,陛下虽居九五之尊,亦当守其成规,不可轻涉。”

这是开劝了!

朱文奎准备以开明之态受着,这样的应对过程传出去,才能形成良好的君臣关系口碑。

他继续听严翰的谏言。

“《左传》云:“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此记注之职,所以彰明得失,使为君者常存敬畏之心。若陛下亲阅起居,则执笔之臣,必有所畏忌。善者惧媚上之嫌,不敢尽述其美;恶者恐触鳞之祸,不敢直书其愆。如此,则是非淆乱,善恶失实,史册将沦为粉饰之具,而圣德反难昭于天下矣。”

“对,严爱卿说的对。”朱文奎对其话语肯定。

后面还有。

“昔唐太宗英睿冠世,欲观《高祖实录》,朱子奢谏以“恐非子孙之福”,太宗乃止。此诚千古之明鉴也!陛下圣德巍巍,当效先贤之雅量,任史官以直笔,守成法于不渝。庶几,千秋之后,史册所载,皆为实录,陛下盛德亦将与日月同辉。臣冒死陈言,伏惟陛下察之。”

“说完了吗?”朱文奎问道。

“臣言尽。”严翰回复。

“我觉得你说的对,是朕错了。下不为例可好?”

严翰一脸惊讶,他以为自己这么一通话语后,至少要挨上廷杖的,却没想陛下竟然很主动认错了。

他半晌憋出一句:“陛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臣冒犯君颜,有罪,自请夺去工部尚书之位。”

“不准,回去吧。”朱文奎冷声道。

严翰没动。

“还要朕求你?”朱文奎问道。

严翰鼓起的勇气荡然无存,深深鞠躬,转身离开。

御书房里只剩下朱文奎,曹荣萱和牛旺德。

朱文奎瞪了眼牛旺德:“耳朵闭上,接下来的话,你听不到。”

牛旺德连忙点头,用双掌紧紧捂住耳朵。

朱文奎起身,走到曹荣萱身边,低声道:“起居注里你为朕写的那段,严翰知道吗?”

他以后可以不看起居注,但那段话,可不能让外人知道是史官代笔。

曹荣萱看了眼牛旺德:“陛下,臣没有说。”

“那就好,这事,你知我知,烂在心里。去吧。”

“是陛下。”

曹荣萱行礼退出御书房。

朱文奎这才让牛旺德放下双手,去叫卓玉明进来。

面对卓玉明和其徒弟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朱文奎直接说出想法。

“托马斯,这段时间,你也学了很多东西,该回国去付诸于实际了。”

“我还没准备好。”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紧张道。

“不用担心,我给你安排好了。跟我来。”

朱文奎说完起身,带着两人离开御书房,准备前往城北的锦衣卫情报局营地。

........

皇帝出行,锦旗飞扬,铠甲卫士护佑左右,前有骑兵开道,后有步兵断后。

200人的禁军队伍中,朱文奎坐着由六匹阿拉伯马拉动的马车上。

马车上前有樊形的装饰,飘动缨络是白色的,车上树立着没有图案的黑色大麾旗。

这是皇帝出行的专用规格,周礼中称作:‘木路’。

也是只有皇帝才有的天子六架。

随着掌控两城,硬实力的提升,六部大臣自发为皇帝准备好了应有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