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再议迁都

待安抚好张杨后,刘协的目光扫过他身后那位中年儒士,微微一笑:“张卿,这位是?”

张杨连忙引荐:“陛下,这是朝廷曾亲授的骑都尉董昭,字公仁。他素有谋略,此次臣奉诏护驾,他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董昭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臣骑都尉董昭,拜见陛下!”

刘协心中了然。他密诏张杨前来护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为了董昭。

他深知,要振兴汉室,朝廷大臣固然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赖他们。

那些朝臣大多出自名门世家,自光武中兴以来,皇权与世家的争斗从未停歇。

如今朝廷动荡,权臣在侧,朝臣们暂时与天子同心,但一旦局势稳定,权力之争必将再起。

因此,刘协需要拉拢那些出身寒门、却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董昭正是其中之一。

董昭的才能,刘协早已耳闻。此人曾在袁绍麾下效力,后随张杨,未来还可能投奔曹操。

无论身处何地,董昭总能屡献奇谋,展现出非凡的才智。若能将他收为己用,对刘协而言,无异于如虎添翼。

不过,刘协也清楚,现在还不是笼络他的最佳时机。

刘协微微颔首,左手虚扶了一下:“董都尉之名,朕略有耳闻。你的功劳,朕会铭记于心。待朝廷安稳,朕自会论功行赏。”

董昭连忙拜谢,随后退至一旁,神色恭敬却不失从容。

这时,张杨又开口道:“陛下,臣此次前来,不仅带来了近万兵马,还携有万石粮草,供陛下与朝廷所需。如今粮草就存放在东面三十里处。”

“万石粮草?”刘协心中大喜。虽然白波军已被剿灭,但他们留下的粮草并不多。

若粮草不足,无需西凉军来攻,朝廷内部便会自行崩溃。张杨带来的这批粮草,无疑是雪中送炭。

刘协长舒一口气,由衷地赞道:“张卿此举,真是解了朕的燃眉之急!有这万石粮草,朕暂时心安矣。”

一众朝臣闻言,也纷纷露出喜色。他们深知,粮草是现今朝廷存续的根本。若无粮草,兵马难以维系,朝廷也将陷入绝境。

回想起此前天子囚禁李乐前,众人每日只能吃掺杂碎石沙砾的黍米粥,那种滋味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在征得张杨的同意后,刘协立即安排执金吾伏完与张杨派出的人前去运粮。

事毕后,刘协邀请张杨与董昭入堡,并即刻下旨犒赏全军。张杨带来的河内兵马,则留在堡外驻扎。

临河堡内,临时行宫。

天子刘协跪坐在上首,席下左右两侧分别坐着三公九卿。张杨因护驾有功,被安排在右侧首位,这是刘协特意给予的尊荣。

汉代以右为尊,张杨虽只是一郡太守,但此刻的地位却远超寻常。

至于董昭,则坐在左侧末位。他虽有功劳,但职位低微,本无资格与三公九卿同席。刘协此举,显然有暗中笼络之意。

张杨看着对面的三公九卿,虽有些紧张,但心中却倍感振奋。能与朝廷重臣同席,对他而言已是莫大的荣耀。

待穆顺领着宫女和小宦官端上一碗碗黍米粥后,张杨不禁皱起了眉头。

刘协见状,挥退穆顺等人,自嘲地笑道:“张卿,今日朕只能以这黍米粥招待了,还望张卿莫要嫌弃。”

张杨连忙起身,惭愧地说道:“臣岂敢!只是陛下与朝廷落魄至此,实乃臣等无能,未能尽到保驾护国之责。”

太尉杨彪等人闻言,面色戚戚,心中愧疚不已。自董卓乱国以来,他们虽为朝廷重臣,却无力扭转局势,只能委曲求全。面对强权与屠刀,他们能做的实在有限。

刘协抬手示意张杨坐下,语气温和地安慰道:“国事维艰,朕不易,诸卿也不易。今大汉虽有大难,但朕相信,大难之后必有大兴!”

太尉杨彪闻言,心中振奋,连忙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今白波军已灭,又有张使君领兵前来护驾,待粮草运至,陛下便可移驾他处,重振朝廷!”

太仆韩融也激动地说道:“陛下,臣认同太尉的看法!如今西凉军尚未渡河,陛下应趁此机会移驾。待朝廷安稳,大汉必将中兴!”

韩融说着,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司空张喜却有些迟疑,又语带嘲讽的说道:“可陛下不愿东归洛阳,如今洛阳不去,又该前往何处?”

自上次张喜被天子刘协强怼一番后,便变得沉默寡言,此时也是向天子表达他的不满。

刘协并未直接回答,转头看向张杨,问道:“张卿,你以为朝廷应迁往何处?”

张杨犹豫片刻,谨慎地答道:“臣……不知。此乃朝廷大事,臣只是一郡太守,不敢妄言。”

见刘协面露失望,张杨又补充道:“若陛下不嫌,臣愿将河内作为朝廷暂栖之地。”

“不可!”司徒赵溫立即出声反对,见张杨面露尴尬,他缓和语气解释道:“河内虽好,但其北面和东面皆是强藩。若他们心怀不轨,朝廷将再次陷入险境。”

张喜有些不满,低声嘟囔道:“不归洛阳,河内又危险重重,那朝廷究竟该何去何从?”

现场一时陷入沉寂。宗正刘艾见状,看了看刘协的脸色,小心翼翼地问道:“朝廷迁往何处,事关中兴大业,不知陛下有何想法?”

刘协仍没有回答,将目光投向末位的董昭。只见其微微闭目,仿佛与眼前的一切毫无关系。

片刻后,刘协才缓缓说道:“宗正所言极是。朝廷迁都之事,事关重大,既然众卿意见不一,那便暂且搁置。毕竟粮草未至,安集将军董承也未归来,朕还不能轻易移驾。”

他顿了顿,又笑道:“今日与白波军一战,朕与诸卿都已疲惫不堪。不如先休息一番,再议此事。”

说完,刘协看向张杨,问道:“张卿,你是准备出堡回大营,还是留在堡内?”

张杨思索片刻,恭敬地答道:“臣听陛下差遣。”

刘协点点头:“既然如此,那你就留在堡内,随时听候朕的召唤。”

随后,他指了指董昭:“张卿,朕知董昭曾在袁绍麾下效力,朕想与他单独一叙,不知张卿意下如何?”

张杨心头一凛,连忙答道:“陛下,董昭乃大汉臣子,陛下决断,臣岂敢多言。”

刘协淡淡一笑,轻挥了一下手:“那就好。诸卿都散了吧,董昭留下。”

众臣闻言,虽心中各有思量,但也确实疲惫不堪,便纷纷起身告辞。

唯有司空张喜多看了董昭几眼,而张杨则在离开前低声嘱咐了董昭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