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麻醉学:上册(第5版)
- 邓小明 姚尚龙 于布为 黄宇光主编
- 1570字
- 2025-03-14 19:01:30
第一节 医学模拟系统概述
临床技能的训练需要经过模仿、操作、多种操作的协调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才能最终走向成熟,最好的练习对象莫过于患者或真实的人体。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教学要求的提高,在患者身上学习和演练已经凸现出越来越多的困难和弊端。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学教育责任与义务的淡化等迫使我们医学人员的教育及住院医师的培养还在沿用传统的病例讨论模式或“学徒式”的临床教学模式,这些“学习者”成为“工作者”后,理论知识比较丰富,而实际工作能力则比较欠缺,跟随带教教师“学徒式”地一起管理患者,经验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带教教师的个人特性,这种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育不能标准化,且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局限性。模拟技术的发展给解决临床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带来了机遇,它具有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创建一个贴近临床的培训平台。
医学模拟技术起源于1736年,中国蒙古族医师觉罗伊桑阿用袋装笔管模拟骨关节进行骨科教学,从而开创了医学模拟技术的先河。20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及材料学等技术的进步,借鉴军事、航空航天和核工业中模拟技术的成果和理念,医学模拟教育及技术也日臻完善。医学模拟教育是一种以“模拟”来代替“真实”进行教学的教育方式,利用仿真模型,参照医学学科的教学考核内容,模仿出人的正常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表现、演变、诊疗过程,创设出模拟患者、模拟临床现场(病房、手术室等)乃至医院,代替真实患者、真实临床场景进行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从而以更科学化、人性化、更贴近临床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培养和培训医学生、住院医师的实践能力,因此医学模拟教育是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实践的重要辅助手段。
医学模拟不仅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前实习的必要手段,也在执业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上,尤其是一些新技术的临床推广,显出提高患者安全性、培养学员能力与自信心、教育标准化与规范化等方面巨大的潜力。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医学模拟教育的优势在于:①更理性化及人性化:医学为高风险行业,选择模拟与虚拟技术作为不可或缺的培训手段,使学员在接触真正患者之前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在满足医学教育的同时又注重了患者的伦理关怀。②与真实的患者相比,模拟教学还有时间的方便性、病例的多样性、过程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高度的针对性、患者的安全性、操作的纠错性等特点,根据课程要求创设出某种真实病例,学员和培训者可以反复实践。
我国麻醉学模拟教育,无论是模拟设备配置还是对模拟教育的了解程度等,均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2008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组织针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144个大中城市的模拟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回收率仅12.2%,且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仅有不到一半的回访医院麻醉科使用模拟技术作为其教学手段,全国仅不到10家医院具有高仿真生理驱动模拟系统。这一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同行。在2009年中国首届国际麻醉学模拟教育高峰论坛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将中国首家麻醉模拟教育培训基地授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标志着国内麻醉模拟教育规范化培训正式启动。从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引进国内首台HPS生理驱动智能模拟人以来,北京、四川、陕西、广东、湖北、湖南、新疆、安徽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家医院和教学中心,或与美国、香港等同行合作组织或独立开展了麻醉危机处理模拟培训,或将模拟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麻醉教学活动,逐步探索和建立了模拟课程开发和教学团队,建立病例库,掌握编程,模拟教学逐步规范化,并发表多篇模拟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麻醉年会和省市级麻醉年会上,也多次设立麻醉模拟教学版块,通过观众与专家互动管理模拟病例,实时呈现患者病情动态变化与麻醉管理干预措施,生动地教学危重患者麻醉管理要点的同时,使麻醉模拟教学理念深入人心。麻醉模拟教育蓬勃发展,逐渐向系统化和规范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