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冬温
冬温是指冬季感受反常气候(冬应寒而反温)而发生的热性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由正气不足,湿热邪毒侵袭机体而致整个病程中有湿热,毒瘀等病理因素存在。邪毒初感,正邪相争迅速传入气分,邪结阴明脏腑;继而内蕴营血,可导致邪毒内闭,瘀浊壅滞,甚可出现阳衰欲脱之危象;若邪毒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可见热灼肾阴,津枯无尿,或肾阳衰败气化失司诸症。
二、辨证论治
本病是由疫疠之气所致,属温病范畴。主要病理机制是热毒之邪侵袭肺卫之后,迅速传气入营而导致气营两燔。本病以清热解毒化瘀为总治则,用药上注意透热宜凉不宜温,泻毒宜早不宜迟。
1.热燔阳明证
证候:壮热多汗,心烦恶热,头痛,酒醉面容,口渴引饮,或见便秘,舌红,苔黄,脉洪大而虚。
治法:清气泄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石膏30g(先煎),知母10g,沙参30g,粳米30g,金银花10g,连翘10g,大青叶15g,板蓝根15g,生地黄10g,麦冬10g,大黄6g(后下),甘草6g。
2.热入营血证
证候:热邪入营,灼热烦躁,夜寐不安,间有谵语,脉虚数,舌绛;热邪入血,灼热神昏,谵妄乱语,斑疹紫黑,吐血衄血,舌绛苔焦。
治法:凉血解毒,息风镇痉。
方药:清营汤加减。
水牛角90g(先煎),黄连10g,竹叶10g,丹参15g,生地黄10g,玄参30g,麦冬15g,金银花10g,连翘10g,紫草10g,板蓝根10g。
3.肾阴亏损,虚火内生证
证候:极度衰竭,精神萎靡,嗜睡腰酸,小便涩少,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舌红苔干,脉细数。
治法:滋肾生津,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10g,黄柏10g,熟地黄15g,山药30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0g,山茱萸15g,麦冬10g,白茅根15g。
4.邪陷心包,肝风内动证
证候:尿少尿闭,头痛呕吐,神昏谵语,痉厥抽搐,舌绛苔干,脉弦细数无力。
治法:清心开窍,息风镇痉。
方药: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0.6g(冲服),钩藤10g(后下),桑叶10g,菊花15g,川贝粉10g,茯神15g,白芍30g,生地黄10g,竹茹10g,甘草6g。
5.肾气不固证
证候:疲倦懒言,口渴多饮,日夜多尿,腰膝酸软,舌淡红,苔少而干,脉虚大。
治法:补肾固摄,益气生津。
方药:八仙长寿丸加减。
熟地黄15g,山药30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0g,山茱萸10g,麦冬10g,五味子6g,党参30g,益智仁15g,覆盆子15g,天花粉30g,玉竹10g,牛膝15g,续断15g。
6.脾肾气虚证
证候:纳差食少,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太子参30g,黄芪30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30g,泽泻10g,茯苓15g,牡丹皮10g,黄精30g,石斛15g,砂仁10g(后下),神曲10g,炙甘草6g。
三、临证权变
中医学结合其临床特点不同而分别施治,或清热毒,或祛瘀血,或补脾肾,或养阴液,临床见证又每多兼夹,用药必须兼而施之,不可偏于一端。如有起病即热入血分者,则辛温发汗之麻桂荆防等绝不可用,否则变证险象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