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臌胀

臌胀,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命名。临床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怒张、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多因黄疸、积聚失治,或感染血吸虫、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病位在肝、脾、肾,属虚实夹杂之证。常见于西医的肝硬化腹水。

一、病因病机

本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以及水毒、癥积、痞块、黄疸、疟疾等疾病迁延日久。病理变化是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湿停留而为臌胀。在臌胀病机中,饮食所伤病多起于脾及于肝。外邪或情志所伤者,病多起于肝及于脾。水毒、癥积、黄疸、嗜酒者,多肝脾俱伤,气血失调。各种不同原因损伤肝脾,迁延日久皆能累及于肾,肾的气化功能受损,不能蒸化水液,而使水湿停滞,也是形成臌胀的主要原因。其病机有下列几种情况:

1.饮食不节

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损伤脾胃。脾气受损,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浊气留滞,停阻中焦,清阳之气当升不升,浊阴之气当降不降,清浊相干则蕴生湿邪,阳虚于内,寒湿相结,蕴于中焦,腹胀大而为臌胀。

2.情志所伤

多因气机不舒,肝失条达则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气血瘀阻,以致肝的脉络为瘀血所阻,日久气血滞涩,隧道不通,水湿停蓄,发为臌胀。或肝气失于疏泄,气郁则横逆脾胃,引起脾胃气滞,致受纳运化失常,而水湿不得运化,停聚发为臌胀。前者因气滞导致血瘀,后者因气滞导致湿浊停聚。若久病气滞血瘀,营阴滋生无源,则肝经阴血渐亏,导致肝肾阴虚,内生虚热,致成气滞、血瘀、水湿蕴结不除而肝肾阴亏之证,此为臌胀病之重在肝肾者。

3.水毒(血吸虫)感染

如血吸虫感染,未及时治疗,致湿浊水毒之邪停阻,气机不畅,脉络瘀塞,而脾失升降之用,肝失条达之机,清浊相混,气、血、水停积腹中,而成臌胀。

4.黄疸、积聚,迁延日久,可演变成臌胀

黄疸多由湿热蕴积所致,治疗不当,日久湿热伤脾,或黄疸虽退而湿浊未尽,湿困脾气,渐致肝气不舒,郁滞不行;中气亏耗,斡旋无力,水湿停滞,遂使气机凝滞,脉络瘀阻,而成臌胀。积聚多因气郁与痰血凝聚而成。积聚初生,气滞血瘀之机已成,迁延不解,气血郁瘀渐甚,势必进而累伤肝脾,气血运行不利,逐渐结聚,阻碍水湿布散运行,甚或累伤肾与膀胱,气化失常,气血瘀阻,水湿停聚而逐渐成为臌胀。

二、辨证论治

臌胀初起属肝脾失调,以邪气盛为主,病程相对较短;久病肝脾肾损伤,正虚为主。邪盛标实者须辨气、血、水之偏盛。本虚者当分阴阳之不同。标实者,用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当攻补兼施。

1.气滞湿阻证

证候: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白芍30g,枳壳10g,香附10g,大腹皮30g,厚朴10g,郁金10g,川芎10g,车前子15g(包煎),白术15g,山楂15g,鸡内金15g,生甘草6g。

2.寒湿困脾证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颜面微浮,下肢水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畏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清,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白术15g,附子10g,干姜6g,桂枝10g,木瓜15g,大腹皮30g,茯苓15g,泽泻15g,厚朴10g,木香10g(后入),草果15g,茵陈30g,薏苡仁30g,猪苓15g,甘草6g。

3.湿热蕴结证

证候: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汤加减。

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后入),黄芩10g,黄连6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厚朴10g,枳壳10g,法半夏9g,陈皮6g,通草6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郁金10g,党参30g,山楂15g,甘草6g。

4.肝脾血瘀证

证候:腹大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疼痛如针刺,面色晦黯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加减。

当归15g,王不留行30g,丹参30g,大黄10g,葶苈子15g(包煎),茯苓15g,槟榔15g,通草6g,延胡索10g,川芎10g,山慈菇15g,黄药子10g,荔枝核15g,鳖甲30g(先煎),炮山甲6g(研粉冲服),大腹皮30g,厚朴15g,白花蛇舌草15g。

5.脾肾阳虚证

证候:腹火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白,脘闷纳呆,神倦畏寒,肢冷水肿,小便短少不利,舌紫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

党参30g,白术I5g,干姜10g,附子6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30g,当归10g,黄芪30g,肉桂6g(后入),桂枝10g,木通10g,茵陈30g,甘草6g。

6.肝肾阴虚证

证候: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30g,牡丹皮10g,川楝子10g,当归10g,枸杞子15g,楮实子10g,茯苓15g,泽泻15g,玉米须30g,远志15g,酸枣仁15g,合欢花15g。

三、临证权变

臌胀的治疗要分新久虚实。初病实证,以祛邪为主;久病虚证,以调补为主;一般多攻补兼施,然攻与补孰轻孰重,要详审证情,机变灵活。治新病实证的祛邪,从泻脏腑来讲,宜泻肝,泻脾,泻膀胱、大小肠,令邪从大小便出,虽常有取效者,但不可过用渗利攻逐,以防克伐肝脾,损伤正气。从逐邪气来讲,滞气甚者,宜行散降气,佐用宣肺、益脾、和肝,使气机和调宣畅而助行水消痰。瘀血甚者,宜行血消瘀,佐用理气调肝柔肝,使气畅血行,瘀血可消。腹水重者,宜渗利逐水,佐以肃肺理脾,使气机畅利而水可消。但有利小便而胀不消,则同时利大小便以逐水而腹胀消减者,但不宜久用过用,以防克伐太过,损伤升阳之气。通利而臌胀不减者,应重用补气健脾,甚或补肾助阳,脾气强则健运,肾阳充则温化,水浊得以降泄。此外,有因受邪之不同,有偏于湿寒、湿热之别,偏寒湿者,宜补气温阳与攻利并用;偏湿热者,宜清热降火与攻补同用。久病正气虚衰,或妄用攻伐,证情由实转虚者,当以扶正为主,扶正当别其气血阴阳,阴血虚者,滋阴养血与攻逐并用;气阳虚者,补气助阳与攻逐并用,必须掌握寒热虚实的转化,灵活权变。此病早期治疗,效果尚好。拖延时日,正气渐衰,治疗也随之更难。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可出现各种不同的兼证,出血、神昏、抽搐、无尿都是证情危重征象,突然发生吐血者,急应止血,同时视其整体情况,固护正气,以防发生脱竭之危证。突然发生昏迷、抽搐者,急当开窍息风,以急则治标。突然发生无尿,当参考癃闭治疗。

四、调护

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早期防治,避免与血吸虫、疫水及对肝脏有毒物质的接触,及时治疗黄疸、积证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反复感邪;注意劳逸结合,病情较重时应多卧床休息,腹水较多者可取半卧位,避免劳累;注意营养,避免饮酒过度,病后应忌酒及粗硬饮食,腹水期应忌盐;宜安心静养,避免郁怒伤肝。

五、应用案例

王某,女,60岁,河北高碑店人。主诉:脘胀胁痛、腹部膨隆已五个月余。2018年8月门诊求治。症见面色晦黯,精神萎靡,骨瘦如柴,脘胀气促,腹大如鼓(腹围87cm),青筋暴露,纳呆乏味,胁痛便溏,溲赤,舌质暗紫,苔根浊,脉弦缓。证属脾虚气滞,湿浊内阻,肝失条达,血瘀络脉。治宜疏肝健脾,升清降浊,益气通瘀。处方:川升麻12g,泽泻15g,白术30g,穿山甲9g(先煎),软柴胡10g,醋鳖甲30g,枳壳10g,橘核15g,茯苓15g,潞党参30g,白芍30g,当归10g,黄芪30g等合伟达七号方加减。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患者服上方一百八十余剂,诸症锐减。复查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消失,腹围缩小至76cm。食欲倍增,腹胀减轻,精神转佳,体重增加,小溲清利,已能下地活动。只觉偶有胁部隐痛,舌质转红,脉弦缓。拟疏肝健脾,佐以养阴,以善其后。处方:当归10g,白术30g,柴胡10g,茯苓15g,薄荷6g,北沙参30g,麦冬10g,生地黄10g,枸杞子15g,金铃子15g等合伟达七号方加减。现病情稳定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