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序

人类认知世界主要有微观和宏观两大类路径,不同认知路径与其相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共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中医药学是中国人在“天人合一”宏观整体观影响下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医药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特别强调人应顺应大自然并与其保持和谐的关系,采取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方式认知人体健康和疾病,并通过利用体内外多种自然资源调控人体使其保持或恢复健康状态。

中医药认知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这种特点,关键在于对全局的认知和发展趋势的掌控,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多角度观察和多维度分析。面对同一个患者的同一个疾病现状,不同的医家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不一样的临床理解力去采集信息和分析数据,必然得出不太一致的认知、理解和结论,却又都可能取得疗效,这种现象说明整体认知世界存在着多视角、多方式调控的可能。多视角可以更全面系统地认知人类生命体,多方式调控都能有效则说明了人类生命体的复杂性和有机性,难以用一种统一标准评价所有问题,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时又能用多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这也许就是中医药各家学说产生的认识论基础,更是中医药常常表现出奇妙现象和神奇疗效的原因所在。

当今中医药领域存在着一种学术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非正常状态,不少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专家,因患者太多,不得不埋头于诊疗工作,无暇顾及学术理论研究,甚至临床经验的总结也很难顾及;还有一些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又往往很少甚至完全没机会从事临床诊疗工作,教学便有纸上谈兵之虞,几乎不能传授给学生鲜活的临床经验和深刻的诊疗感悟。然而,古代的社会分工并不精细,那时的医家并非像现在这样划分为专门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专家,或专门从事临床,专门看某一专科疾病,甚至仅看某一种疾病的“专家”,更多的是博古通今的“杂家”“博学家”,这也符合宏观整体认知世界的基本要求。中医药学术在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冲击下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从宏观整体认知世界”的初心。因此,要在现代发展中医药学术则更期待临床专家能够创作出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引下来源于临床实践的学术专著。正是在这种期待中,我翻阅了《名方集解与临床发挥》的初稿,感觉这是一本试图促进中医药学术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思考相融发展、有助于丰富和活跃中医临床思维的中医方剂临床实战佳作。本书在2020年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果而引来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出版,更是适逢其时,可喜可贺。

《名方集解与临床发挥》的作者、重庆市针灸学会秘书长、重庆市中医院余晓阳主任中医师不仅是一位从事三十多年临床工作且具有较为丰富临床经验的知名中医专家,更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临床得失和勇于探索的中医药实践者,在其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惜花费大量休息时间进行学术耕耘,终有其大成,完成了本书的编写重任。

《名方集解与临床发挥》以中医历代名方为主线,包容古今医家的观点,集中反映不同时代医家从多角度对同一病证的认知,从学术研究、临床运用等多角度对方剂进行了系统解读,同时汇集了中医大家关于方剂功用、药物配伍、加减化裁等方面的精辟论述,更为可贵的是将其多年来的临床学术心得心悟,无私奉献于每方的“余氏感悟”之中,以期为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师带来学术参考借鉴之便利,为从事学术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带来真实而生动的临床研究素材,共同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窃以为此正是作者怀着满腔热情来编写此书的真实目的和美好愿望。

本书是一本临床方剂应用方面的学术专著,而本人主要从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并未在临床一线工作,不具备为此书写序的资格,但深感其基本学术思想符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张,研究方式也能熟练地运用整体观所特有的方法论,加之被作者余晓阳主任中医师为编写《名方集解与临床发挥》不为名利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故欣然为序。

毛嘉陵

2021年3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扁鹊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