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议事

“陛下!臣有一事要奏,请恕臣无罪!”

就在众人还交口称颂的时候,李善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了出来。

太子和送钱、徐达他们都傻了!

李善长都快八十的老头儿了!

动作还这么矫健的吗?

这是怎么保养的啊?

看着单独禀奏的李善长,朱元璋目光中闪现出一丝欣赏的神色!

不愧是大明的萧何啊!

果然懂朕!

“言者无罪,我大明绝不会因言治罪。”

“韩国公你就放心大胆地说吧。”

朱元璋用鼓励地语气说道。

看来这把自己赌对了啊!

李善长暗暗点头,知道自己这招险棋是走对了!

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对着朱元璋深深一揖,郑重其事地说道:

“启禀陛下,刚才陛下册封宗室子弟朱守谦为靖江郡王,就蕃桂林。这让老臣情不自禁想到了靖江郡王之父,前大都督朱文正!”

“朱文正身为军中宿将,功勋卓著,劳苦功高!我大明能有今天少不了朱文正的汗马功劳。”

“今日陛下既然册封了朱文正之子为王,何不顺便赦免了朱文正?”

“一来可以顾全天家骨肉之情。二来可以成全靖江郡王仁孝之心。三来嘛,还可以告慰朱文正为我大明立下的功劳。”

“此乃老臣肺腑之言,还望陛下三思!”

说完之后,李善长五体投地,跪拜不起。

大都督朱文正!

听到这个名字,剩下的几个人恍然大悟!

原来陛下册封靖江王的关键是这个啊!

可恶!

又被李善长这个老东西给装到了!

能站在这里的,都是大明一等一的顶尖人物!

谁都不比谁傻。

朱元璋一说出来册封朱守谦为王,众人就有了这个预感。

可是赦免朱文正这个想法,和朱元璋平时「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处事方式实在是大相径庭。

所以众人都没有往这方面深思。

唯独李善长这个老部下凭借对朱元璋的了解,抢先一步说了出来。

难道这就是他成为开国第一功臣的原因?

“陛下!还望陛下看在大都督劳苦功高的份上赦免他吧!”

“陛下,大都督虽然有心投敌,但是毕竟没有成事实。圈禁了他这么多年,也够他赎罪了。还望陛下赦免大都督!”

“父皇!堂兄是大伯唯一的儿子。如果父皇能赦免堂兄的话,想必大伯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

“……“

虽然开门红被李善长抢了先,但是众人也不能落后。

太子、宋濂、徐达和吴琳四人也一窝蜂地给朱文正说好话,全方位无死角地给他找开脱的理由。

不知道还以为朱文正清白无辜呢!

嗯……

看来火候差不多了!

看到众人的样子,朱元璋在心中点了点头。

“唉!朱文正这个小畜生,居然敢背后捅刀子,叛国投敌!”

“要不是看在他是我大哥独子的份上,朕早就将他就地正法了!”

“算了算了!要不是大哥给朕留了一份口粮,朕也活不到今天。”

“看在大哥的份上,看在你们给这个畜生求情的份上,朕就网开一面,饶绕过他这一回。”

“功过相抵,就让朱文正以白身恢复自由吧!”

看着众人拼命给自己找台阶下,朱元璋装模作样一番,将朱文正无罪开释。

太子和徐达、李善长等人自然口称圣明。

朱元璋假模假样地谦虚一番后,就放他们出宫了。

李善长、徐达、吴琳和宋濂出宫之后,就各回各府。

吴琳走了一小截,就让轿夫调头追上了李善长。

“韩国公,宋某有一时不明还望韩国公点拨。”

吴琳冲着李善长微微拱手,摆出一副虚心求教的姿态。

“哈哈哈…”

“……”

“和老夫实在太见外了!”

“你我身为同僚多年,哪来这么多规矩?”

“老夫比你痴长几岁,你就称呼老夫为百善兄吧。”

李善长捻着胡子笑道。

不容易啊!

自己虽然是开国六公爵第一人,大明萧何,当朝首任丞相,是实打实的第一文臣。

但是在世人口中,自己总是被刘伯温压着一头。

再加上自己身为淮西群臣之首,刘伯温却是浙东帮扛把子。

虽然没有什么重大冲突,但是小摩擦不断。

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

虽然刘伯温已经不在了,但这个影响力却依然存在。

真应该让所有人看看——我,李善长,才是大明第一文臣!

刘伯温嘛,他,不是!

“百善兄,按照伯温对陛下的了解,圣上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

“固然念在大都督是天家宗室的身份上没有杀了大都督,但是也绝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他。”

“怎么今天不仅饶了大都督,还册封大都督之子为王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还望百善兄为我答疑解惑。”

吴琳虚心请教道。

朱元璋是一个感情色彩十分浓烈的人。

你对他好,他一定会涌泉相报。

但是如果你得罪了他,他一定会让你生不如死。

按照吴琳对朱元璋的了解,陛下就算会放过自己这个侄子,也一定不会让他好过。

怎么今天就这么轻易开脱了呢?

自己可是大明吏部尚书。

怎么能在揣摩圣意这件大事上失手?

今天要是搞不清答案,他可是睡不着觉啊!

“哈哈哈……”

“简单!”

“圣上虽然恩怨分明,但更加懂得把控人心。”

“想必圣上也知道了咱们这些做臣子的对他畏之如虎,才将大都督无罪释放做个例子。”

“所谓「千金买马骨」,就是这个道理。”

能在吴琳面前装逼,李善长也不客气,直接摆出了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

“可是,这个计策可不像是陛下想出来的啊。”

吴琳冥思苦想道。

朱元璋要办什么事,向来是痛痛快快,绝不会遮掩。

像这种那侄孙当借口让群臣给自己台阶下的,换了以前想都不敢想。

简直和换了一个人似的。

“呵呵呵!”

“没办法,陛下现在由高人指点,出手自然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了。”

李善长捻须微笑道。

“你是说有人指点陛下?”

听李善长这么说,吴琳顿时大吃一惊。

刚才在御书房的几人,就可以说是大明朝最具智慧的几人了。

莫非除了他们,陛下还有谋臣军师?

况且依照陛下的性子,就能乖乖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