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医家对证候概念的新诠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发生了重大碰撞,西方医学在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了证候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自任应秋教授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后,中医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使得有关证候概念内涵的研究更加深入和丰富。有学者指出,证候是包含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表现,而不仅仅与疾病相关联。例如,朱文锋认为:中医学所说的证,其内涵、实质,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证既是医学的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思辨的抽象性,是一种理念,具有深刻的哲学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匡调元认为:证是整体体质反映特征和整体同环境之间、脏腑经络之间、细胞之间及细胞与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证候是一种反应状态。陆寿康认为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有临床表现的一种机体反应状态,它可以部分地反映疾病发展变化的本质。李致重则认为“证候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

此外,亦有学者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证候的概念进行界定。王忠等认为证候是多种基因参与的,且已经超过了人体正常的网络调节能力,处于络病状态的症状群。申维玺等提出中医的证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下,某些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失常,诱发性表达产生一些蛋白质和肽,如细胞因子等,组织中这些蛋白质和肽的含量、生物学活性相对或绝对升高,破坏了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系统的自稳态平衡,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继发性改变,在体内产生一系列异常的级联病理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引起证候的改变。陆广莘则将证描述为是人这个主体性开放系统的整体边界效应,是关于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的出入信息。

20世纪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证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王永炎院士认为,证候具有“动态时空”的特点,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病部位(空间)和发病阶段(时间),证候存在着明显的动态演变规律,主要体现在病性和病位,而病性和病位的组合往往决定着疾病证候的本质。朱文锋教授认为“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所表现的“证候”和由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概念所构成的“证名”,证候是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偏于候的含义。目前中医学界对证的定义较为统一,即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可包括原因、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等。简而言之,病是第一层次,证是第二层次;病规定证,证从属于病;病是整体,证是局部;病贯始终,证是阶段;疾病的分期则主要是针对病程较长或病理演变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疾病,在各分期再根据病机侧重点不同而分成若干证型治疗。

目前,对于证候较为成熟且受诸多医家认同的概念为,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地揭示患者当前的病机(由病邪、病位、病性、病势等综合而成)。证候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人的生理病理活动,人体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对于每一层次的具体内容、本质属性的研究都在取得日新月异的成果。因此,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认识到的具体内容也应有所不同。

然而,上述研究成果对于丰富证候的概念仍存在问题,新的认识成果没有基于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相关概念,很难与中医学原有的其他概念建立起相应联系。对疾病本质形成的新认识、新成果,尚未获得中医学科学的系统含义,各种有关证候内涵的发展与原有证候概念间存在不能完全契合的现象,这既是证候概念发展所面临的现实,也是中医学其他概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亟待深入探索和研究。